杜建華
摘 要 教師的專業性體現在能關注學生起點能力,讓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經驗接軌,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學要與學生的經驗進一步接軌,找出對當前問題使用的對策。問題一旦解決,學生的思維能力隨之而發生變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您會聽到學生“拔節”的聲音,您也會聽到自己“拔節”的聲音。
關鍵詞 起點 接軌 激活 發展 體驗活動 成功激勵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學生在上數學課之前,絕對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自己的經驗,教師要讀懂學生,首先要讀懂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數學課堂教學要基于學生起點能力,與學生的經驗進一步接軌。
1學生是有經驗的,借力學生經驗,學習會更有效果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借力學生已有的經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尋找學生經驗中與教學目標的相關之處,依托學生的經驗來組織教學。
1.1數學情境與生活接軌
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2數學理解與生活接軌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家委會組織親子去動物園游玩活動。家長28人,學生15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劃算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全買團體票:(28+150)€?0=3560元
不買團體票:28€?0+150€?5=3090元
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28+2)€?0+(150-2) €?5=2820元
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讓孩子們通過對比,確定最優方案,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進行理財的意識。
1.3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應該是在對話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如:在今天的“課堂超市”環節中,這一切體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足球90元/個,藍球55元/個,之后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4個排球和6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沒有用新教材的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只有這一種“90€?+55€?”,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們卻出現了多種解決方法:(1)95€?+50€?;(2)(90+55)€?+95€?;(3)(90+55)€?-55€?
通過“課堂超市”展示,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多樣的,經驗是需要被激活的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哪些經驗更有效地為新知識鋪路是教師必須考量的,經驗是需要被激活的。
例如,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我們這樣通過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1問題導向,嘗試數據分析
出示:我們六﹙4﹚班進行投籃比賽選拔,規定每人投5次,每次投10個,三個選手小雄、小白、小冰參賽,請同學們幫我進行選拔。
學生紛紛提出要看他們的投籃水平。
2.1.1基于經驗的數據理解
師:正如大家所說的,要了解他們的投籃水平,必須先知道他們5次投籃的成績。出示小雄成績:﹙ 7,6,6,6,4﹚,你認為哪個數可以代表小雄同學的投籃水平?
生:6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因為5次投籃成績中數字6出現的次數最多。
2.1.2認知遷移下的“移多補少”
師:出示小白成績:﹙ 3,4,5,6,7﹚,你認為哪個數可以代表小白同學的投籃水平?
生:5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因為這個數在最中間,把旁邊的6分給4一個,把7分給3兩個,這樣就都變成5。
師:這個方法真好,這種方法我們在二年級平均分中已經出現過,叫什么方法?
生:“移多補少”
2.1.3在“平均”中理解平均數的計算
師:出示小冰成績:﹙7,6,4,2,6﹚,你認為哪個數可以代表小白同學的投籃水平?
生:5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我把(7﹢6﹢4﹢2﹢6)€?=5,我們還是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只是這次我們用先合并再平分的方法得到5
師:肯定學生的做法并小結 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我還有一個疑問,這組數據中沒有出現5,為什么可以用5代表小冰的投籃水平?
生:雖然這個5沒有出現,但我們通過計算得出是具有代表性的……
看似簡單的三組數據,其實含義深刻:
第一組數據,學生認為用出現次數最多的6表示比較合適,初步感知了眾數的價值。
第二組數據,學生認為選擇中間的5表示比較合適,這正是中位數意義的直覺感受。學生對整組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用了已有的“移多補少”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平均數的概念。
第三組數據,學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尋找平均數,更進一步想到了用計算的方法獲取平均數。
第三時段學生對整組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用了已有的“移多補少”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平均數的概念。特別老師的進一步追問中凸顯了“平均數”作為虛擬數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平均數”是借助平均分得到的。
3學生是有經驗的,但經驗需要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
3.1巧設豐富的體驗活動,彰顯課堂活力,發展學生的經驗
3.1.1體驗,讓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發
以《秒的認識》為例
片段一:課件播放“神舟9號”升空的倒計時,師問:剛才倒數的10、9、8……表示什么?生答:表示時間的“秒”。學生自主觀察各自的小鬧鐘,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嘗試、體驗、表達中有了探究的欲望,這樣的數學課才有吸引力,才會讓學生有興趣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探究中。
3.1.2體驗,讓學生初步獲得成功的喜悅
片段二:體驗活動1:學生閉上眼睛體驗10秒鐘的時間;2、請一名學生發聲練習,其他學生估計時間長;3、聽一首30秒的音樂。學生通過遞進的估算活動,逐步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
3.1.3體驗,讓學生擁有自主發揮的空間
片段三:體驗活動1:師問學生1分鐘﹙60秒﹚能做什么?做計算題、拍球、跳繩等等,學生充分參與,輕松“做中學”。
3.1.4體驗,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多思考
片段四:體驗活動1:師問學生1秒鐘能做什么?學生有的寫了個1字、有的跳躍一下……老師馬上出示課件:一秒很短暫,但每一秒都有他的價值,如:飛機每秒飛行約250米;衛星每秒飛行約80000米;有的電腦每秒約完成3萬億次計算……學生驚訝的同時也深深的思考。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教師給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自由體驗的空間,給予充分的體驗活動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體驗活動,還學生一個自主的課堂,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3.2將思考過程清晰化,發展學生經驗
學生在獲得一些經驗后,會從已有的經驗出發面對新事物,將經驗進行遷移。但有時面對新問題、新事物,經驗是無法簡單遷移的。教師在這時就要及時的幫助學生將思考過程清晰化,在探究本質的對話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經驗。
在教學中,還要處理好學生自主探索和教師適當引導的關系須注意以下幾點:
3.2.1設計富有挑戰性、思考性、探索性的創新學習內容
關注這一點,主要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數學學習活動素材。
3.2.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欲望
教師為了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探索學習活動中去,必須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設置各種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激發學生探索學習欲望和參與意識。
3.2.3營造探索學習氛圍
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通過探索學習都獲得不同的發展,重視小組討論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探索學習的人際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自己探索。
3.2.4開拓自主探索的時空
首先,要把探索的空間和時間還給學生,在教學中可以多給一些問題,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動,少一些現成的結論。教師工作貴在啟發,重在信任,讓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其次,要十分關注探索時空的開放性。讓學生有個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間,把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積極引進數學課堂,關注學生自主獨立探索與合作探索的有機結合。
3.2.5啟發探索
實施啟發探索必須關注以下五點:第一,教師不直接向學生提供現成的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法,結論和方法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去發現;第二,教師不僅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三,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的獨立運用數學知識思考與創新的意識;第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第五,鼓勵大膽猜想,發展直覺思維,鼓勵嘗試新的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大膽猜測。
3.2.6成功激勵
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為目標,它是探索行為的動力;作為結果,它是新的進一步探索的行為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評價語言是課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也是對各個學習環節和內容的一種引導,更是對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激勵 。
教師的專業性體現在哪里?不是表演得流暢、細膩、完美,而是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基于學生起點能力,讓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軌,關注學生的狀態、困難、需求,既要適時出現,高端引領,更要適時隱退,成全學生的成長。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您會聽到學生“拔節”的聲音,您更會聽到自己“拔節”的聲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參考文獻
[1] 杜森.皮亞杰從結構主義到建構主義的新發展[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 2006(8).
[2]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