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君
【內(nèi)容摘要】高中音樂以鑒賞為主,縱觀湘教版高中音樂教材,它收錄的作品音樂元素廣泛,又與時代發(fā)展息息相關。在鑒賞教學中,活動教學法能讓師生用多元的感知方式去理解作品內(nèi)涵,體會音樂作品的獨特之處。活動教學法如何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巧妙運用?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
【關鍵詞】活動教學法 ?體驗活動 ?趣味活動 ?對比探究
高中音樂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音樂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經(jīng)典作品凝聚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血,跳躍著一個時代的“脈搏”,活動教學法讓師生用多元的感知方式去理解作品內(nèi)涵,體會音樂作品的獨特之處,從而在鑒賞中提升音樂素養(yǎng)。活動教學法如何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巧妙運用?
一、趣味活動,讓學生在多元感知中理解音樂
音樂鑒賞是學生身心愉悅的過程,它只有融入了學生的活動,才會變得更加感性和生動,從而愛上音樂鑒賞。在鑒賞活動中,趣味活動是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它能讓學生結合鑒賞內(nèi)容自發(fā)地用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表達,在表達活動中達到感性理解,體會鑒賞樂趣,并體會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繼承和宏揚民族文化的意義
如《京劇》,高中生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不少學生對京劇有一定了解,加上京劇的表現(xiàn)形式比較豐富,學生會在鑒賞過程中感受到京劇的趣味。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抓住京劇的趣味性內(nèi)容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利用京劇本身的趣味性表現(xiàn)手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京劇的起源、唱腔、伴奏樂器、表演形式、人物行當?shù)取T谡n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調整鑒賞順序,將表演形式放在課堂的前半部分,先通過視頻欣賞讓學生感受京劇獨特的表演形式,然后讓學生參與表演,通過設計表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受京劇的趣味性和魅力,使學生對“唱、念、做、打”有更多的感知和理解。當學生對京劇產(chǎn)生探究興趣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理解京劇的其他基礎知識,并讓有京劇基礎的學生現(xiàn)場表演一段,使學生更好地感受京劇,在多種趣味活動中理解京劇知識,體會繼承和宏揚民族文化的意義。
二、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情感表達中感悟音樂
情感是音樂作品的靈魂,每個經(jīng)典作品都融入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所賦予的情感,它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與表達,同時,也是作者與時代共呼吸留下的智慧結晶,從而影響著聽眾,進而走向經(jīng)典的“神壇”。高中音樂以鑒賞為主,它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載體,在提升學生鑒賞能力時,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鑒賞的重要策略,它要求學生結合不同作品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相聯(lián)系,用自己的音樂知識和鑒賞能力去理解教材上的優(yōu)秀作品,感受優(yōu)秀作品蘊含的情感曲調。情感體驗是音樂鑒賞活動一種重要策略,教師要結合作品的曲調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感受作品的意蘊,從而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
如《黃河大合唱》,如何讓學生通過欣賞對大型聲樂作品有所了解,并對詩歌同音樂相結合塑造的音樂藝術形象有深層次理解?黃河大合唱的時代背景是抗戰(zhàn)前最為慘烈的日子,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創(chuàng)作背景和經(jīng)過,然后讓學生鑒賞陳逸飛的油畫作品《黃河》,并播放歌曲渲染氣氛,再讓學生在鑒賞油畫時展開想象,特別是油畫中年輕的紅軍戰(zhàn)士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使學生充分感知。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英勇的紅軍小戰(zhàn)士,并在角色體驗中感受:面對黃河之水滾滾東流,學生與作品的歌詞融為一體,滿腔的熱血被激發(fā)了。
三、對比探究,讓學生在對比鑒賞中體會音樂
19世紀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音樂鑒賞同樣離不開對比探究法,同一作品讓不同生活水平的人進行鑒賞,他們的感悟是不一樣的;同一作品用不同樂器進行表現(xiàn),它們的音樂風格和意蘊也是不一樣的;同一主題在不同地域流傳也是不同的,它會體現(xiàn)出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對比探究活動法能讓學生多渠道地感受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體會音樂與生活的緊密關系。
如“茉莉花”,它是一首人們喜愛的民間小調,流行于全國,但不同地區(qū)的《茉莉花》版本歌詞基本相同,但曲調卻因流傳地域、語音語調的不同而各具風格、色彩。在鑒賞課堂,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探究法,通過引入不同地方版本的《茉莉花》讓學生對比聆聽,感受它們曲調的變化,特別是不同樂器和演唱風格對音樂、表現(xiàn)力的不同之處,體會民族音樂的獨特之處。如江蘇《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對于生活在江蘇地區(qū)的學生來說,聽到本地版《茉莉花》時,熟悉的樂曲調動起了內(nèi)心體驗,他們會根據(jù)本地版的《茉莉花》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接著,教師讓學生欣賞河北版《茉莉花》,不同的曲調風格對學生的聽覺產(chǎn)生了刺激,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鑒賞過程進行對比探究,通過探究活動感受《茉莉花》的經(jīng)典魅力。
總之,音樂鑒賞并不是靜態(tài)的學習過程,而是跳躍著“時代氣息”音符,活動教學法能教材中的靜態(tài)作品以動態(tài)的“欣賞語言”表現(xiàn)出來,它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跳躍著學生音樂思維的符號,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欣賞更了更多的感知方式和渠道,從而在活動中提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宗杰. 淺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審美培養(yǎng)[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年04期.
[2] 洪楓. 淺談對話式教學法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應用[J]. 大舞臺,2010年05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