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磊
摘要:本研究重點結合農村信用社當前資產管理業務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概括分析,并基于此分別從外部政策及行政監管方面、農村信用社自身方面兩方面對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資產管理業務;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對農村信用社來說,在宏觀經濟逐漸走向常態化以及利率市場和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下,金融市場的競爭日漸激烈,傳統業務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1],為此,加強資產管理業務開拓和發展,成為了農村信用社獲得增長利潤的關鍵點,把握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才能夠在金融市場上穩固地位,并推動信用社實現結構的轉型。
一、農村信用社資產管理業務存在的不足
1.規避稅收、保證收益方面處于劣勢
我國保險公司通過對其理財產品進行收益增加的方式來實現對稅收的規避,這對保險行業而言可以說非常的福利。但信用社通過理財產品獲得的收益則往往需要對其稅收做出相應的繳納,這就使得信用社在資產管理業務上所付出的成本明顯比保險行業更高。
2.投資范圍受限比較多
截至目前為止,信托可進行投資的范圍主要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以及實業經濟,看上去投資的范圍非常的廣。但信用社的各項資產管理業務均會受到其特定行業投資的限制,為此,農村信用社實現通道業務的創新,通過對券商資金、信托以及基金公司拍照進行合理運用,可幫助信用社打破了特定行業存在的限制,但通過這種方式,信用社就不得不支付相應的通道費用,這必然會致使投資的成本因此增加,導致其在信托方面也處于劣勢。
3.組織架構缺乏專業性
在資產管理業務中,其板塊組織的架構模式仍然是以職能架構為主,目前尚未形成相應的事業部架構。在這種運行模式下,信用社仍然采取的是“塊塊”的形式,只能夠被視為單獨的經營單元,其負責人除了擁有相應的行政管理權外,還必須擁有業務管理權,這就使得其運行的效率和質量都非常低,從而致使業務很難實現專業化、規?;\行[2]。
4.理財產品結構不合理
盡管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理財產品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信用社的理財產品其結構仍然以開放式非凈值以及封閉式非凈值的產品為主,盡管開放式凈值型的產品目前已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但就總體比例來說卻非常的小,該類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并未將投資產品在市場中的價值充分的體現出來,信用社的預期收益率產品通常不需要客戶來承擔風險,這就使得信用社所需要承擔的風險增加,這就與信用社為投資者提供咨詢、專業服務以及資產管理代理以及客戶自行承擔風險的理念不相符。
二、農村信用社資產管理業務轉型建議
1.外部政策及行政監管方面
(1)宏觀政策方面
應當盡可能地對農村信用社在法律中在主體地位以及資產管理業務進行合理的界定和明確,同時放開對信用社部分行業投資的限制,促使其通道費用的控制,實現對與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的過程中,最終必須由信用社來承擔風險的現狀。例如:基于《農村信用社法》、《信托法》等基礎上,對農村信用社的信托法律關系進行重新構建。
(2)加強監管組織結構的建立,推進理財事業改革
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進入到了改革的環節中,如華夏銀行就已經將改革提上了日程,并向銀監會明確了相關的進展情況。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銀行已經開始了對資產管理部門的建設和獨立化處理。農村信用社也應當把握機遇,加快對理財事業部制度的改革,將資產管理業務與其他的主營業務進行合理的區分,使其風險也能夠因此分開,同時還可為農村信用社用于惠農產品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加快其資產管理部門的建設力度,實現理財事業的全面改革。
2.農村信用社自身方面
(1)合理選擇綜合經營業務模式
國外不少大型銀行在經營綜合項目的過程中,通常根據其不同的業務特征,給予其相應的發展路徑,同時結合機構業務能力和自身規模,給予相應的機構設置,從而促使業務實現專業化和多元化的共同發展。這種發展模式,對綜合實力較高的信用社非常實用,通過對業務類型進行明確,并建設獨立的資產管理機構,使其能夠明確自身定位,從而促使更加專業化的發展,并實現對核心競爭力的確立和提升,同時其在對業務進行選擇時,也能夠具有更強的特色或者針對性。
(2)提高產品創新能力
隨著資產管理業務的持續發展,信用社除了對業務進行持續不斷的改善,同時還應當結合客戶的實際需求持續不斷地推出新產品,這就需要結合環境和客戶群體不斷進行理財產品的創新。通過之前的分析,本文認為在理財產品的設計上,信用社應當朝著以下三種目標發展:①與金融參數掛鉤的結構型理財產品:通過將金融參數與理財產品進行相互結合,即可在產品設計期間,為其理財產品增加一層“防護墊”,同時將其與以往的產品相比,該類型的產品還能夠在保證收益的情況下,更好的實現對風險的控制;②設計以高凈值居民為主要群體的理財產品;③對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實現定價完全市場化。
(3)去通道成為必然選擇
就如同前面所闡述的,從信用社的角度來說,通道業務的出現是基于資產方市場化程度顯著低于負債端市場化程度的背景下。一方面其承載的風險非常的大,一旦在通道業務邏輯鏈條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例如:與信托產品信用風險爆發相似的產品,其高收益低風險的特性就被打破;另一方面伴隨著金融市場自由化進程的持續加快,金融市場改革會致使信用社資產端的存貸比、額度以及行業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那么作為信用風險領域經歷數十年的農村信用社,其對現金流和企業業務的理解也就更高,那么就能夠節省一大筆的通道費用。為此,去通道是未來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的必然趨勢。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以及金融機構同質化現象的共同影響下,農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間不斷縮小,只有不斷加強資產管理業務轉型升級,才能夠更好的保證盈利,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金炳順.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管理分析[J].中國商論,2016(21):84-85.
[2]王麗芬.農村信用社的抵債資產管理提升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6(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