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福林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筆者立足企業文化、人才流動和循環上升等層面分析企業全員動力模式;著力探討如何構建全員參與下的企業成長模型;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全員推動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 企業成長 全員 動力 模式
一個企業,單靠領導推動,其成長是被動有限的;單靠政策創新驅動也是短暫片面的。全員參與合力推動,企業的成長才是主動無限的。如何將企業納入到外有市場需求、內有全員推動的良性軌道,已成當務之急。
企業成長動力,外部有法律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內部有企業文化、要素流動、PDCA循環、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而上述所有因素,均涉及企業全體員工這一最能動的要素。本文從建設企業文化,構建組織,引領人才流動,引發循環滾動等方面,予以探討。
一、建設企業文化
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企業使命屬企業文化范疇,是企業生存之根本。企業文化,是維系全員榮辱與共的紐帶,是凝聚全員的精神氛圍。企業文化,在甲公司為寬容謙和,在乙公司為扶弱濟世,在丙公司為敢為天下先,這種精神逐漸延伸升華,成就了其充滿自我個性和特征的文化體系。
人首先是社會之人,如果脫離了社會,能力將大打折扣;且個人能力雖千差萬別,但并非天壤之別。那種靠個人奮斗與突破的時代早已過去,群策群力合作雙贏,已成當今各界的共識。員工如一滴水,投入到企業文化的大海里,才會展現其生機活力,才有神圣的歸屬感,才能為企業注入持久的動力。
抓好企業文化建設,除各項基礎工作之外,還要做好宣傳籌劃,讓員工真切感受到企業的發展步伐,讓員工真切感受到其財富地位、公平感自豪感正穩步提升,進而大大激發員工的自信心和工作激情。抓好企業文化建設,還要廣泛開展各類技能競賽、技術交流和科技研發,造就讓優秀員工脫穎而出的環境,并借此將企業打造成學習型企業。
二、引領人才流動
企業如水池,員工則是池中水。把企業轉變成一池活水,有利于人才的成長,有利于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建立人才有進有出合理流動的良性機制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合理的人才流動和交流,有利于彌補人才深度和廣度的不足,為各類人才提供展示自我及動態成長的平臺。
(二)做好職位崗位設計,明確崗位責任
職位崗位設計,總原則是因事設崗。人力資源管理者應把握大局,明察企業崗位的多寡漏缺,明確職位需求的輕重緩急,明了造成人浮于事的根源是因人設崗,從設計的源頭上杜絕因人設崗。
(三)以德為先注重員工品德及忠誠度的培養
企業除考察工作能力之外,還要重點考察個人品行。有能力有水平,但品行不佳者不予錄用。有能力有品行、對企業忠誠的求職者,才是企業最需要的人才。
(四)區分XY類別辯證引導促進
當代企業正經歷由“經濟人”到“社會人”、“文化人”的巨大轉變,每個企業都存在符合“Y”理論的能動人,這往往是先進分子,常起帶頭作用。對“Y”人,激勵的辦法:擴大工作范圍;盡量把工作安排得豐富多彩,富有挑戰;注重培育工作引發的自豪感,滿足員工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每個企業也有符合“X”理論的經濟人,這常常是后進分子,是木桶理論中的短板。對“X”人,激勵辦法:以經濟報酬激勵生產,對員工加以適度鞭策,對其工作內容、范圍和目標給予明確的定性與定量。
三、引發循環滾動
企業的循環滾動和循環上升路徑,實質就是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即戴明環。
(一)建立個人業績成長的PDCA循環
人生的軌跡是回旋曲折的,但總趨勢是曲折中有上升、上升中有曲折。這就是螺旋上升理論,即PDCA環。
(二)以全員指標為抓手把整個企業納入PDCA大循環
PDCA循環的特點:順序進行,組織推動,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大環套小環。企業在項目及每項工作上,也存在這種周期性循環。
我們要正確把握項目或事務所處的位置,做好每個具體環節的應變策略,還要以“提高”為目標,積極穩妥推進全員指標體系,尤其要抓好關鍵指標建設。崗位任職考核必須以關鍵指標完成狀況為最主要依據和尺度,才能有效避免任職考核的主觀隨意、走過場及形式主義等傾向。
(三)高層中層基層層層深入,全員聯動形成合力
高層管理者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深入基層、市場和科技3個前沿,以開放的新視野感召員工,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描繪藍圖,為員工點燃希望。中層管理者和基層工作人員,各負其責,及時把握工作與事業進展的方向和節奏,實時做好調整和改進。
把文化注入成長,把成長納入循環,在循環中注入動力,在發展中打造團隊。這種首尾聯動、全員一體、張馳有度、上下協調的局面,必將為企業的帶來生生不息的源動力,也會大大激發全體員工的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
四、結語
全員動力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領導參與、廣泛發動、精心提煉、滾動提高?,F實社會中,每個企業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歷程,上述探討只針對常規企業,未能面面俱到。每個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勇于探索,才能厘清企業自身的發展源動力和全員動力模式。
參考文獻:
[1] 楊繼繩.“經濟人假設”和“經濟人”現實[J].中國改革,2009(2):24-25.
[2] 樓彧.治“水”妙招—汽車企業如何應對人才流失[J].中國新時代,2005(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