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威+++黃新超
摘要:目前由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門類較多以及班級學生人數較多等原因,只能進行集體課教學。如何有效開展聲樂集體課教學,本文從明確聲樂訓練目標,注重學生的基礎訓練;合理的組織聲樂教材,選擇曲目;完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課堂上把共性因素和個性因素有機的結合;通過實踐促進聲樂教學等進行探究。
關鍵詞:學前教育 聲樂集體課 聲樂
聲樂課是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一項重要技能課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越來越重視和一大批民辦幼兒園的建立,社會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聲樂課程作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當前幼兒園對對師資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浪潮下,需要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不斷的完善課程體系,根據學前專業特點,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探索、研究,對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的幼兒教師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
(一)學生基礎薄弱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校前沒有經過專業技能的考試,因此,大部分都是聲樂零基礎,沒有接受過任何的聲樂基礎訓練,沒有正確的聲音概念,并且他們的音樂基礎也很薄弱,對音高和節奏的敏感性較差,很多學生一首簡單的兒歌都不能準確、完整的演唱。
(二)優秀的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材匱乏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正處在探索、發展階段,聲樂教材也幾乎沒有統一的規范,一些出版人不斷地出版一系列的聲樂教材,盲目的追求曲目的數量,并且很多教材的選曲不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歌曲類型和難度都脫離了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力的考慮,導致學生不能駕馭曲目,逐漸失去學習聲樂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影響聲樂課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與社會實踐脫軌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承擔著培養合格幼兒教師的責任,當前很多學校的教學內容脫離幼教實際。聲樂教師沒有全面的認識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力不從心,在校學習的聲樂技巧和歌曲基本用不上,也不能很好的把在學校的所學融入教學。
(四)教學中共性因素與個性因素發展失衡
目前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能把共性與個性有機的結合起來。有些教師在教學中花絕大多數時間對學生進行聲樂集體訓練,很少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指導,以至于學生不能很好的認識自身在歌唱中存在的問題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花過多的時間進行個別指導,而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參與,以至于學生的水平差距明顯加大,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明顯減退。
由此可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為了解決聲樂教材、課程體系、教學效果等問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改革
(一)明確聲樂訓練目標,注重學生的基礎訓練
由于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聲樂零基礎,音樂基礎也大都比較薄弱。聲樂集體課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對基本的音樂要素較敏感的分辨能力、不同類型歌曲的準確表達能力以及組織歌唱教學能力。因此,在聲樂集體課教學中要明確聲樂訓練目標,讓學生正確的認識發聲原理,掌握一定的幼兒聲樂教學法,注重學生的基礎訓練和歌曲的完整表達,通過讓學生感受聲樂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在音準、節奏和不同類型歌曲的準確演唱上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訓練,讓學生能夠準確、完整的表現歌曲。
(二)合理的組織聲樂教材,選擇曲目
由于現在優秀的真正具有學前教育特色的教材很少,因此教師需要合理的組織教材,針對學生的能力和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曲目,循序漸進的進行訓練。在訓練的每一個階段,曲目的搭配和難度要合理,既要選擇中外思想性、藝術性較強的藝術歌曲和優秀的民歌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審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傳承本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又要根據專業特點,演唱優秀的、經典的幼兒歌曲。
(三)完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
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中,聲樂基礎課程一般是兩年,在學生學習的前兩年時間開設。為了保持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應該完善課程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加強聲樂類課程之間的連續性。例如兩年聲樂基礎課程結束后可以開設聲樂排演課程,通過各類曲目的排演在鞏固前兩年所學習的內容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也為學生的就業展演打下較好的基礎。除此之外,音樂類的課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為了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教師應加強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滲透。
(四)課堂上把共性因素和個性因素有機的結合
由于每個學生的歌唱器官、音樂天賦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因此,必須把共性和個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共性中發揮個性的優勢,精心的設計每一堂課,合理的安排集體訓練和個別指導的時間,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聲樂教學是一門集聲音、生理、思維及內在知識、文學涵養于一體的綜合教學藝術,其目的是塑造學生美好的歌聲,從而使學生能用美好的歌聲來表達和詮釋歌曲的思想及情感內涵。[1]例如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的“聞花”、“打哈欠”、“吹蠟燭”等行為狀態引導學生進行呼吸訓練。
(五)通過實踐促進聲樂教學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門類,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學以致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應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聲樂活動和比賽。教師也應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例如定期舉行聲樂沙龍,匯報演出帶領學生到幼兒園觀摩日常歌唱教學活動并指導學生進行幼兒園歌唱教學等,幫助學生克服怯場的心理,讓學生在演員和觀眾角色的不斷轉換中獲得鍛煉,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并且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積極的參與課堂學習。教師也能夠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斷的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曹理.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2015年度欽州學院教改項目: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項目編號:2015QYJGB21。作者簡介:[1]鄭德威,欽州學院學工處,講師;[2]黃新超,欽州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