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琳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產學研合作模式在我國各高校發展已經歷了幾十年,產學研合作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方面與經濟服務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高校科研服務地方經濟,地方企業促進高校發展”的良好局面。但與此同時,在高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通過介紹高校產學研合作的模式來探析我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國論文網
關鍵詞 高校 產學研合作 策略
一、產學研合作的內涵
產學研合作是指利用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等不同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課堂教學和工作實踐,旨在培養適應企業要求的應用型、研發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就業能力,是產學研合作的組成部分。
產學研合作在國外被稱為“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學校教學模式,合作教育就是結合課堂和工作中的學習,高校、科研部門、企業三者共同合作來實現培養學生過程中的互補作用。
二、我國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各方的重視程度不高
第一,高校的重視程度較低。高校往往更重視科研本身,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包括實驗室、研發設備、研發經費等,并且支持教師申報和承擔國家、省、市等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特別重視“863”計劃和“973”計劃等縱向課題,但并不是很積極主動的參與產學研合作,對企業的服務意識不強,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也不明顯。
第二,企業R&D投入不足。目前,許多產學研合作教育仍缺少專項撥款,資金來源匱乏。雖然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第一種“學校+企業”型模式進行合作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將學生派往企業進行實習,然而由于資金限制等問題,其實習項目往往與學生所學專業不能對口,導致學生無法將所學理論知識充分為企業服務,企業也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然而,通過對美國合作教育模式的觀察,我們可以認識到,其未來發展趨勢將會是全人教育,不僅僅是對技術的學習與應用,還有各個方面的發展。這更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的。
(二)產學研合作深度和廣度不夠
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多數為針對某一研發項目或課題,達成共識后開展短期合作,時間通常為1~3年,也就是說,隨著項目或課題的結題,合作也隨之結束了。 產學研合作就是到企業去“找錢”這種觀點在高校很有代表性,是一種認識上的“工具論”或“實用論”的觀點,把產學研合作視為到企業去掙錢的途徑和手段。有錢就干,沒錢或覺得不劃算就支吾托辭,務虛不做實,美其名曰“虛實結合”,立論支撐是市場化原則,評判標準是進帳經費。這是一種功利化的、短視的近期行為,過度則容易導致“異化”。產學研合作多數都是解決企業的某項具體問題,很少開展連續地、一系列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對于該企業的長遠發展的集成創新合作幾乎不存在。
(三)政策不允許,體制不完善
企業生存壓力大,需要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熟的理論技術支持。然而,雖然有些老師已經取得了科研成果卻不愿意或者不能將成果與企業分享,從而轉化為“真金白銀”。這主要是由于他們擔心自己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或者政府的政策不允許。
三、產學研合作的策略
(一)政府應強化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的職能有了較大的轉變,企業、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等微觀組織的自主權增大,政府在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中的職責也在調整。產學研合作也主要由政府直接出面組織轉變為由產學研合作各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驅動下自愿進行合作。除了一些涉及國家和社會整體重大利益的重要項目外,政府不再直接出面組織產學研的合作,而是積極采取鼓勵性的政策措施,為產學研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針對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1)大力抓好產學研合作的宣傳發動工作。(2)實行必要的信貸傾斜政策。(3)充分運用法律手段保護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成果,保護科技成果順利地產業化。
(二)積極發揮企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的合作意識與誠信意識
我國整體的工業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較低,長期以來,企業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運行主體,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對高校和科研機構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為此,企業要改變以往淡薄的科技意識,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互通信息,誠信合作;有眼光的企業家可以搜尋一些科研幼苗或實驗室胚胎,利用自己的資金、基礎設施、工程技術、人力與高校共同孵化,使其逐步完善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
(三)發展有特色、針對性的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應結合社會的需要、各地的經濟、文化等差異來構建實施,提高針對性和綜合效益。隨著大學的特色發展和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也逐漸體現出多樣性、針對性。構建模式時,需要遵循合作教育的本質,充分考慮影響模式設計、實施的各方面因素,考慮到模式的特點與最終結果的關系,提高模式與參與者的適配性。
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高等學校與企業合作參與教育過程,使學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鍛煉了實踐技能,豐富了工作經驗,是高等學校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達到預期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