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
摘要: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古村落遺址旅游,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既指出了新農村建設給古村落遺址旅游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又分析了由此產生的矛盾和問題,闡述了如何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提出了相關保證措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古村落遺址保護;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2
古村落遺產旅游為現代人展現了獨特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古韻,帶給人們一種與城市迥異的鄉村生活旅游體驗,因而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如何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正確處理和有效保護古村落遺產旅游,是當前亟需認真研究妥善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新農村建設給古村落遺產旅游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明確了“生產發展, 生活富裕 , 鄉風文明 ,村容整潔 ,管理民主 ”的建設目標。大部分建設目標,都與古村落遺址旅游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賦予古村落遺址旅游新的使命,為其帶來新的生機。
首先是古村落遺產旅游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需要發展當地農村經濟,奠定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目前靠山靠水或有地上地下資源的地方,大部分都不再是農村。特別是古村落遺址多位于偏僻的鄉村,很多屬于老少邊窮的貧困地區,發展古村落遺址旅游經濟,能實現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快速增長。因而,成為當地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可以說是機遇大好,前景廣闊。
其次是古村落遺址旅游所獨居的文化傳承功能得到發揚光大。鄉村文明建設也好,管理民主也好,都以村民素質的提高為前提,古村落遺址旅游文化,成為提升村民素質的重要載體。通過古村遺落旅游,將原本已逐漸消逝的農耕古老文明,依托住宅院落、宗祠寺廟等載體的修復并重現保存下來,增強了當地村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更進一步感受到了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的魅力,有助于村民自我約束,自我進步。
第三是促進了古村落遺址的修繕與保護。古村落遺址大部分年久失修,居住者個人又無力承擔。新農村建設的大力度推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矛盾,改善了古村落遺址的狀況。
二、正視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旅游經濟產生的矛盾和問題
新農村建設的大幅推進,也使古村落遺產旅游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人為破壞加劇
近年來,新農村建設以及與其相關的舊村改造、道路動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古村落遺址的保護問題,輕則現代樓房亂建,造成與古村落遺址在格局上、風貌上的極不協調。重則盲目發展古村落旅游項目,拆掉真正的古建筑,去建仿古建筑、仿古街道,就連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歷史文化名村和名鎮,也未能保留多少原來的古建筑。
(二)環境污染嚴重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對古村遺址的過度開發,導致出現兩個嚴重影響環境污染的問題,一是開發本身打破了當地生態平衡,二是大量外地旅游者的集中涌入(以節假日最甚),結果很多旅游勝地變成污染重災區。
(三)保護資金捉襟見肘
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一般集中在新建商業項目和公共服務領域,現存古村落遺址因其修繕成本較大,單靠新農村建設所分配資金遠遠不夠,只能對一些重要的建筑進行搶救性修繕,無法顧及其他。長此以往,大量的古村落遺址瀕臨滅絕,難以為繼。
三、正確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遺產旅游經濟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迅速推進,既為古村落遺址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如何抓住機遇求得發展,迎接挑戰避免損失,關鍵是正確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遺產旅游的關系。
(一)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融入新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既包括翻兩番等經濟發展指標,也包括民主法治、民族素質等非經濟指標,強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敝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強調“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更是為正確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遺產旅游的關系指明了方向。新農村建設要根據以上精神,把古村落遺址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保護貫穿始終。
(二)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進行新農村建設,不能一味的求大求樣,重在體現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絕不能以損毀古村落遺址為代價,更不能盲目拆除。要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古村落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奠定新農村建設最堅實的歷史與文化的基石。
(三)辯證處理“新”與“舊”的關系。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既要合理安排開發利用項目,改變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又要有效保護好古村落遺址文化遺產,創造天人合一的和諧環境;既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享受現代文明,又要整治好古村落格局風貌及其自然生態環境,延續歷史的傳承與記憶。
四、為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完善保護古村落遺址的相關法規
目前,有關古村落遺址的保護的立法不多,僅有《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細化強化相關法規政策,重點要理清古村落遺址管理體制,著手解決文物國有化與古村落宅邸私有化的矛盾,清晰傳統民居與公共空間產權定義,從根本上解決古村落遺址的保護問題。
(二)多方式籌集保護管理資金
各級政府要將古村落保護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遞增;建立“政府獎勵基金”、“社會捐贈基金”,鼓勵個人冠名出資建立相關公益基金,采取“彩票發行”、互聯網P2P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探索推行“政府主導、部門協同、村民自籌、社會參與”的社會化保護運作方式,有效吸收民間資金,形成古村落保護資金籌措良性機制。
(三)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村民素質
著眼于古村落旅游業的規范化、科學化,加快旅游專業管理及其服務人才的的培養與引進。村民公約添加古村落遺址保護利用的各項規定,提高村民自覺保護意識,同時,把保護利用古村落遺址與維護村民經濟利益結合起來,形成約束激勵機制;鼓勵村民借勢發展自己的農家樂、民宿休閑、民居民俗和農業觀光旅游,創造有利于古村落旅游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五、結語
古村落遺址旅游對于傳承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強化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意義重大,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以古村落遺址旅游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經濟,正確處理古村落遺址旅游與建設新農村的關系,加大古村落傳統建筑與特色文化的保護力度,同時利用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利用,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崔伊飛.基于生態化視角下的新農村景觀規劃初探[J].華章,2011(15).
[2]劉秀英.新農村建設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探索[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3]平欲曉.論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文化遺產保護[J].農業考古,2010(3).
[4]劉歆.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策略[J].科技風,2010(6).
[5]范曉琳,苗琨,呂銳.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以河南郟縣臨灃寨為例[J].華中建筑,2011(2).
[6]張鴿娟,楊豪中.古村落的保護更新與文化傳承——以城固縣原公鎮韓家巷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8).
[7]張現成,蘇秀艷,楊凱.新農村建設中開發鄉村體育旅游與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1):18-23.
[8]趙慧麗.黃山市黃山區農村發展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博弈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1):11511-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