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薇
摘 要: 幼兒的生活行為習慣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所以幼兒入學,廣大幼兒教師非常注重對其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幼兒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就要通過各種活動,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生活行為習慣,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2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50
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日養成的,也不是兒園或小學等一個時段內可以形成和固化,但毫無疑問兒園階段是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老師和家長配合,及時糾正小朋友一些不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對小朋友的成長幫助會很大,影響會很深,多年以后小朋友變成大朋友回顧兒園學習也許記不定學了多少個詞語,但一定會記得老師怎么教自己玩游戲,在游玩中與其他小朋友和睦相處,這也是兒園教育的目的。那么在兒園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呢?
一、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教師奪取行為習慣的“話語權”
幼兒入園前是家長的寶貝,一直與父母親共同生活,父母親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說什么他們就聽什么。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各人家庭環境不同,知識教育層次不同,家庭教育具有不全面性,缺點顯而易見,幼兒入園后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不良習慣逐步顯現,面對這些情況,作為兒園教師要做的是把幼兒的“語言權”從家長手中奪取過來,也就是讓幼兒從聽家長的話轉變為聽老師的話。幼兒畢竟與家長生活時間更久,要在短期內使其明白在家聽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道理要動些腦筋。可以從小事著手,從細節方面想辦法。使幼兒從光聽從家長變為既聽家長也聽從老師,老師成功從家長手中奪取話言權,對今后幾年幼兒的教育會有很大的幫助與促進作用。
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幼兒的基本情況的掌握以及分析,是現代教育過程的先決條件,只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了每一個幼兒的基本情況,才可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最大多數幼兒的基本情況開展教學過程,也可以根據幼兒不同的個性化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工作。對于幼兒來說,基本的生活習慣以及基本禁忌甚至是過敏的情況,老師應該全面的掌握,針對幼兒的不同的實際情況合理有效的開展培養教學工作。同時還需要掌握幼兒的家庭基本情況,通過與幼兒家長的協同教學的方式,使得教學過程具有一致性與連貫性。
二、積極正面引導,教師做好幼兒行為習慣的榜樣
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性,教師和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他們,所以大人的榜樣示范作用不可小看。首先家長要有強烈的危機感、責任感及正確的節約行為。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孩子往往對家庭中的一些生活習慣,如長明燈、長流水、垃圾到處扔等現象熟視無睹習以為常,所以家長要從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不要把孩子打扮得太奢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要讓孩子亂花錢,不要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珍惜食品、玩具,節約糧食、水、電。
由于幼兒在園內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都是與幼兒接觸時間最長的,由于幼兒在此階段的學習過程主要是以模仿為主,因此對于老師的日常行為表現,幼兒會積極的進行模仿學習。因此老師應該積極的加強自身的習慣行為的規范性,加強相關的日常行為準則以及行為道德規范的學習,使得幼兒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掌握正確的行為范本,同時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鼓勵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讓幼兒形成全面的日常行為習慣。
三、積極開展主題活動,做好行為習慣的教育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采取正規的環保活動和隨機環保活動相滲透,主題活動和各科滲透相結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季節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了“我是低碳小換客”“撿起一片垃圾收獲一片綠色”“變廢為寶”“禁塑活動進行中”“小行為大改變”系列活動。如中班“馬路上的車”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了大量的廢舊物品,用自己的小手做出了一件件漂亮、實用、低碳的體育器械《會跑的汽車》和場景創設《馬路邊上》,每天的戶外活動中孩子們拿著自己制作器械玩的不亦樂乎。通過這一主題活動,幼兒在收集、整理、制作、使用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廢舊物品的利用價值,激發了他們參與節約活動的積極性。大班在開展 “身邊的垃圾”活動中,孩子們扛著“撿起一片垃圾,收獲一片綠色”的旗子,手里拿著塑料袋,來到幼兒園附近的寧河小區,開始環保行動。看著自己袋中滿滿的“戰利品”,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小行為大改變的行動也得到小區居民的肯定和贊揚。在活動中孩子們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環保意識,同時也體會到了環衛工人的辛苦。
四、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現代教育過程是學校與家庭的協調教育教學的過程,尤其是幼兒階段的幼兒,更容易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形成錯誤的行為規范以及思維方式,因此在加強園內教育力度的同時,園方還應該積極的與幼兒家長取得合作,不僅要保證幼兒在園內學到的行為規范在家庭環境中保持一致,還需要對家長在家庭中的行為規范制定一定的細致要求,保障幼兒可以接受到正確的行為規范教育,也可以保障幼兒在家庭環境中接受到具有一致性、正確性、規范性的教育過程。
一年當中,孩子有近一半的時間在家庭與父母相處,特別是假期三個月天天在家,所以脫離家庭教育而言校園教育是不妥的,只有家園結合才能達成最好的教育效果。作為兒園老師,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交流的機制,既可以采取學校開家長會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家訪的方式,特別是對特點鮮明的小朋友,比如個性調皮的、性別孤僻的這些極個別的幼兒,僅靠家長或老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會奏效的,必須家長、老師雙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扭轉局面。因為有些幼兒在老師和家長面前的表現不盡相同,甚至是相反,如不加以關注,長大以后甚至會形成雙重人格,特別是家長要求松,老師要求緊,或反之家長要求嚴,老師要求松的時候,小朋友普遍善于查言觀色,會迎合大人的心理,面對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習,這時候家庭和校園如果缺乏溝通交流機制,勢必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從而錯過最佳的糾正孩子的機會。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不能忽視家園的統一性,老師要經常問家長某某在家吃飯了會洗手嗎之類的小問題,一是證實小朋友的表現,二是向家長表達一種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 余麗紅.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淺談小班幼兒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3(4):83.
[2] 徐芳.淺談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J].南北橋,2016(12): 96-97.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