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潔瓊
【摘要】入選“部編初中教材”有關“感悟人生”內容主題的文本數量多,它們大多與親情、成長歷程有關,其中也不乏名人傳記形式的文本,大都是經典之作。作者運用獨特的視角、精妙的語言文字表達了豐富的內容和情感。教師教授這類文本,不能簡單地逐一分析精講,而要結合主題單元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閱讀這類文本,從而讓學生關注自身、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繼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
【關鍵詞】 部編教材;感悟人生;內容主題;單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于2016年秋推出“部編初中語文教材”,新教材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知識體系”,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有方向性地分解知識的吸收和課文解讀的訓練,并落實到位。其中還特別凸顯閱讀策略和閱讀方法方面的知識以及能力訓練,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同時,新教材內容主題單元式編排更加明顯,這就對教師在內容主題單元教學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感悟人生”內容主題單元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主題單元教學”中“主題”的理解會有誤解,自然也會導致具體教學中目標的偏離。例如“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有五篇文章,分別是《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孫權勸學》,這五篇文章都是關于名人成就的,單元的教學目標有積累有關名人資料;學習采用不同的描寫方法寫出人物個性;揣摩、體會文章的語言文字;學習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獻精神,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個性的發展,欣賞精煉含蓄、富于感情和音韻美的語言。有的老師只側重讓學生理解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獻精神,而對其他單元目標一帶而過,導致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寫作技巧等一知半解,理解問題淺顯不深刻。教師也喜歡采用PPT的方式展示偉人種種的豐功偉績,但是最后形式大于內容,學生往往看得眼花繚亂,腦袋里卻空空如也。
2.教師每講一篇課文,都圍繞教師一個人為中心,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表達得少。教師沒有把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加以劃分,學生對閱讀方法不能很好地遷移和運用,學生沒有自主閱讀的時間,只能被動地跟著,久而久之自主閱讀的能力得不到訓練,沒有充分的閱讀量與閱讀實踐。教師對學生的“不放手”態度大大降低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只想吃老師給自己的“現成飯”,不想提出問題,反而不想獨立思考,閱讀惰性增強。
3.處于一線的教師,特別青年教師對文本解讀不深入,備課不充分。有的教師從來不考慮學情,只是對教師教輔用書的重復宣講,對每篇文章的重難點不進行篩選,教學方式陳舊單一、不靈活,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于重復、機械性的預習作業和課后作業存在反感,對類似于課堂小練筆的語言實踐活動特別不重視,不能很好地將課文中所收獲的情感體驗聯系到生活中來,學習的知識變得僵死,語言表達能力也弱化了。
二、“感悟人生”內容主題單元教學方法
(一)教學要有單元整體意識和整合意識
“內容主題”是語文教材編排的一種體例。教師要把學生悟出的哲理作為切入點和方向標,以單元為整體進行全盤考慮,以保證語文教學在更大的空間里引領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習得知識,積累語言,內化情感,提高語文素養。
“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選取的5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爸爸的花兒落了》《丑小鴨》《詩兩首》《傷仲永》,看似這五篇文章問題不同,但都是切合作者的人生成長歷程,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悟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人事的變遷、命運的起伏、心態的改變,人生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和作為來成就自我。五篇文章體裁不同,但是最后情感目標的落腳點卻是如此的一致,在每一篇文章中教師都要加以強調和凸顯,并納入教學設計中來,使得總體內容主題單元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二)教學要有精讀和略讀的劃分
“部編教材”每一個內容主題單元幾乎都有5個篇目的文本。如果每篇逐一分析精講,必定會花費教師很多時間,而且容易把每節課的內容講得細碎化,學生接受起來就較慢。所以,教師應該把同一個內容主題的篇目劃分為精讀課和略讀課。
“部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五篇文章都屬于敘事性散文,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不像記敘文那樣集中簡潔,而是表現形式靈活多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背影》,因為從教材角度,它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影響深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材料詳略的布局,或是渲染烘托手法的運用,都對學生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具有實用性和典范性。因此,教師在教授的時候可以運用瀏覽、默讀等讀書方法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再運用品味賞析的方法完成文中父子情深的表現手法。最后再利用仿寫句子、片段、短文的課堂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對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的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備課,重構教材,達成高質量的學法,不要做教師參考用書的“傳聲筒”,最終要的是讓學生“讀一篇”“知一類”。
總之,我們要將主題單元的“主題”理解為文化主題。感悟人生這個內容主題是與人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千絲萬縷結合的文化主題。在教學中目標明確才能為學生真正搭建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學習和實踐的平臺,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有機融合。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整合多個文本內容及相關語文實踐活動,關注師生的個體經驗,在過程中實現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
參考文獻
[1]夏清.單元教學設計背景下的課堂有效教學[J].科學教育,2010(6).
[2]馮志平.單元目標教學中有效教學策略的制定[J].中等醫學教育,1995(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