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
【摘 要】素質教育要求關注學生的體育鍛煉,初中階段學生的體能素質處于發展的關鍵期,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遵循合理科學的教學原則,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因材施教 理論聯系實際 循序漸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3
初中體育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學生處于少年期的敏感階段,既是發展的關鍵時期,又是容易產生不良影響的脆弱時期,另一方面,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甚至會出現一定的沖擊性和較大波動,因此體育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階段特點,遵循科學的教學準則,對學生開展體育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鍛煉,使學生逐步得到提高。筆者認為,教師至少要遵循以下三種教學原則。
一、因材施教原則
初中時期,學生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身體素質都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初中的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并且他們渴望教師把他們作為獨立的、特殊的個體來對待,因此教師要想較好體育,就必須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正如朱熹所說,“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為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正確的方向。
(一)了解學生
體育教學必須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初中體育教師一般一個教師帶兩個班級甚至更多的班級,每個班級都有自身的特點,有的班級整體傾向于田徑項目,有的班級整體對球類運動感興趣,而有的班級對較封閉的體育活動有興趣,如擲鐵餅、跳遠、跳高、單雙杠等。因此教師針對不同的班級,開展有特殊性的教學活動,組織班級發揮優勢,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特長。了解學生還要求教師了解學生個體,每個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和基礎,學生也會存在體育運動興趣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學生視為普遍統一的整體,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例如:體育課上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促進其個體的發展。
(二)分層次教學
因材施教要求體育教師開展分層次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要求,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發展,為學生創造發展機會。分層次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有的學生天生身體素質好,但有的學生受到身體素質的局限,有些體育活動無法進行,但教師不能忽視后者的體育鍛煉,生命在于運動,教師要為這部分學生設計可以接受的體育活動,使他們在能力范圍內不斷獲得新的提高。教師設計教學層次,把每次的學習內容分為不同的難度,在鍛煉的時候要求學生達到不同的標準,對體能素質差的學生提出中等要求,當學生達到教學要求的時候,教師給以高度評價,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體育鍛煉。
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體育教學主要在于實踐鍛煉,如果脫離實際,學生的體育學習就喪失意義,其體能就難以獲得提高,義務教育實施細則倡導陽光體育運動,要求學生每天鍛煉的時間不低于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出實踐對于體育學習的重要性。但教師也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理論要扎實,實踐的時候才能減少事故和錯誤,提高實踐的質量。因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理論教學
理論學習是學生正確科學進行體育鍛煉的基本前提,是指導學生高效率完成體育鍛煉的幫手,因此體育教師不能忽視課堂的理論學習,并且可以結合實踐教學鞏固學生的理論基礎。一方面,開展課堂理論教學,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抓住教學重點,先以講授法的形式為學生講解理論,并且說明所依據的原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體育鍛煉的科學依據,增強科學鍛煉的意識。例如:在學習足球運動規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規則的詳細要求,結合歷年的典型的比賽實況,使學生在理論上準確把握運動要求。另一方面,教師在實際運動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把理論教學置于重要地位,一般開展運動之前,教師要先進行理論知識的說明,對后續的運動起到保障和支撐作用。例如,在熱身的時候,如何熱身,為什么要熱身,熱身依據的科學理論,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猜想,繼而做出解釋,誘導學生在科學層面上理解體育運動。
(二)注重實踐教學
實踐是體育教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參與體能演練和技能培訓,才能學以致用,不斷提高體能素質,形成健康的身心環境。體育教師要認真組織實踐教學,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以往傳統教育對體育的實踐教學比較忽視,體育課就等同于自由活動課,學生不僅得不到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反而身體素質不斷下降。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創新體育活動形式。例如:進行班內小比賽、小游戲、學習新體育活動、開展班級間友誼賽等,使學生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實踐教學要想開展的好,需要體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教師的教學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體育教師要和學校致力于不斷完善學校的體育鍛煉設施,盡可能滿足學生的活動需要,不斷拓展活動內容。例如:建立乒乓球臺、羽毛球活動場地、籃球場和足球場地等,使學生充分發揮身體潛能,在實踐中獲得全面發展。
三、循序漸進原則
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動能力、知識接受能力都是處于發展時期,其發展遵循身心規律,從簡單到負責,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因此教師要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在體育教學中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據,不斷完善教學過程。
(一)教學內容要有順序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順序性,要從部分到整體、從容易到困難,使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最后獲得質的飛躍。教師要懂得心理學知識,對學生發展階段特征和認識能力有全面了解,教師還要對教材進行整理分類,使知識結構系統化和層次化,便于按照順序開展教學。
(二)促進學生體能不斷提升
循序漸進教學原則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體能進行分階段訓練,逐步提升其身體素養,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忽略學生的體能基礎,不顧現實情況,盲目訓練。因此,教師一方面,體育技能訓練從田徑類開始,等學生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結合身體特征和優勢進行專門的技能訓練,使其逐步發展,循序提高。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要漸進提升,教師的要求在教學中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會內化為學生的訓練追求,因此教師要逐步提高規格要求,不能拔苗助長。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的教學原則是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結合體育教學的特殊性采取的教學準則,同時教師也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教學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