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春奇
【摘要】在課程改革蓬勃發展的今天,“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已讓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形成共識。在“讀”占鰲頭的課堂上,教師導得巧妙,學生讀得投入,課堂上呈現出讓人欣喜的熱鬧景象。當我們細細咀嚼這番熱鬧后,慶幸之余,卻很難發現初讀教學的身影了。當課堂上,深讀探究,品讀感悟,粉妝登場時,初讀教學卻“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我們不禁要問:初讀為何如此受冷遇?不妨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初讀吧!
【關鍵詞】小學 ;初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什么是初讀?“初讀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初次接觸課文的讀”。筆者認為,這種觀念只是對初讀的一種狹隘的定義。事實上,初讀的外延要遠比其描述的寬廣:從時間、空間上說,初讀不只是課堂上的讀,還應包括學生課前的預讀課文;從量上來說,也不應該僅限于“初次”(初次即是第一次的意思),而是多次的讀,具體次數因人因文而異。由此,我們可以說初讀是學生與文本接觸的開始階段,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
認識了初讀,我們就應該明確一下初讀的目標。許多教師認為,初讀的目標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即讀通課文;二是整體感知課文,對課文有總體感覺,能大致讀懂課文。筆者認為,“初讀還應該給學生以愉悅、美感化的心態,生動而富有情趣的感受,強烈而明確的閱讀期待”。
怎樣才能有效地落實初讀的目標呢,讓初讀在閱讀教學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呢?
一、重視預讀
初讀既然包括預讀,作為初讀前奏的預讀,必須受到教師的重視。預讀是學生課前與文本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因其有不可控性,可通過教師在課內的交流與點撥,逐步提高預讀的質量。如:教學《秦兵馬俑》時,可讓學生課前收集秦兵馬俑的資料,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在收集、交流資料中,激發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同時也能為深入地閱讀文本打下基礎。
二、巧引初讀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初讀
如廖菊英的《三峽之秋》教學設計:
播放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
師:同學們,我們演唱的這支歌名叫什么?你們唱得這支歌情真意切,勾起了我們對三峽的美好向往。你們對三峽了解多少呢?想不想走進《三峽之秋》去重溫三峽的神韻?想去得買船票,如果你回答了下面三道題,你就過關了。
……
教師一開始通過學生唱歌曲《三峽的孩子愛三峽》,使學生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繼而對文本的閱讀產生了強烈的欲望。
(二)抓住課眼,引導學生初讀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也是一課教學的課眼。抓住課眼,往往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如劉雅萍的《月光曲》一文的初讀教學預設:
師:大家讀了課文,知道這個月光女孩就是——
生回答預設:盲姑娘。
板書:盲姑娘
師: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樂就是——
生回答預設:《月光曲》。
師:同學們學習從“提問”開始,看這兩個詞語,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回答預設:
《月光曲》是怎樣的?
貝多芬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
讓學生抓住課眼質疑問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對文本內容進行了預構,而且能激發學生接觸文本、走進文本的積極性,為學生有效地初讀提供了強有力的內驅力。
三、初讀的指導
學生有了閱讀文本的內驅力,如果教師此時不注意讀的策略。讀的方式,只追求學生讀通、讀懂課文,很有可能會使學生已有的閱讀探究欲望減退。筆者認為,在初讀階段既要注意讀的“范式”,也要追求讀的“變式”。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百讀”中不斷享受讀的情趣,產生讀的期待。具體地講,初讀可以自由讀、聽讀、齊讀、跳讀、猜讀、賽讀,也可以是合作讀和默讀。當學生第一次閱讀文本時,低中年級因為預習的習慣還沒有養成,預讀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應以聽讀、自由讀為宜,而高年級有了課前預讀的基礎,這時可以自由讀、默讀。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進行賽讀,合作讀。在整體感知,大致讀懂課文后,可以跳讀、默讀。
四、初讀的反饋
為了更好地落實初讀的目標,教師還應精心設計,適時、有效地檢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初讀的反饋,既要注重對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反饋,還要注意通過反饋不斷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提高學生讀書的質量。
案例一:
支玉恒老師的《太陽》一課的教學為我們初讀檢查提供了一個精彩的示范。
教師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后,做了如下的初讀檢查:
(1)自告奮勇,分段試讀。(2)設置擂臺,對手比讀。(3)默讀思考,在讀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4)自由展示,說一點不明白的地方,讓教師點撥,點撥后自由寫在黑板上。(5)學生根據自己的板書編序,明白順序的重要性。(6)教師用“大、中、小隊長”的比喻引出層次,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
不難發現這樣的初讀反饋,要比我們傳統的“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課文可分幾段”“每一段主要寫了什么”的刻板模式,更易讓學生接受,更能調動學生初讀感知的積極性。這樣的初讀反饋,也為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和特點架好了梯子,使初讀的課堂精彩紛程。
特級教師周一貫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當仰望這如橫貫天際之彩虹一般美麗的閱讀教學理想境界時,也極須我們低頭看路:積洼步方能致千里,閱讀教學的‘底線在哪里?如果連底線都保不住,夫復何求?”是啊,初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初讀這一基礎我們不研究,閱讀教學的“底線”怎么保呢?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初讀教學營造一個更加絢麗、廣闊的舞臺。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