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摘要:漯河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就要在國家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面向市場,創建長效機制,把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目標,及時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漯河的影響力。
關鍵詞: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探究
近些年漯河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漯河始終堅持產業與文化共發展,文化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文化產業招商活動也獲得巨大成功,文化產業成為漯河新興的戰略產業,朝陽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具有無限潛力,但文化產業在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漯河文化產業的現狀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到,到2020年中國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意味著我國將全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漯河要抓住機遇,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再結合自身實際,讓漯河的文化產業達到新的高度,實現產業升級。
(一)漯河文化藝術事業一片繁榮。
“十二五”時期漯河文化事業進步巨大,新的歷史時期漯河要響應黨中央關于文化體制創新的戰略部署,繼續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漯河的文化產業更是前景美好,將進一步加大文化事業投入,普及群眾的文化生活,加大公益性文化設施對群眾的開放力度,繼續支持送文化下鄉活動,繼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傳,形成覆蓋全市的服務網絡架構,這些都能極大豐富人民的業余生活,讓群眾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為漯河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漯河新聞業發展步伐較快。
新聞業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僅僅是一種宣傳工具,媒體報道內容相對來說較為單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聞業必然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不同的媒體定位不同,創辦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同時新聞業也打破了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創新,業務種類增多,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漯河新聞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探索,所占經濟比重得到提升,從業人數和新聞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出版物銷量劇增,創造的經濟價值不斷創新,這都顯示了漯河新聞業的快速發展勢頭。
(三)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協調。
作為人民群眾和政府之間聯系的廣播電視業,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成為黨指揮下的政府和群眾傳播新聞、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的工具,要走產業化道路面臨著重重困難,漯河廣播電視產業化在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迎難而上,立足本土,根據自身優勢,體現出本土特色,在改革中求發展,在創新中求壯大,強化產業意識,提升競爭力。漯河廣播電視事業利用廣播等文化形式,大力推進漯河文化產業發展,努力做到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大眾化、多層次化,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抓信機遇,不斷發展壯大,建立了強大的廣播電視產業。
(四)旅游產業整體提升,產值不斷創新。
漯河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擁有眾多的文化景觀,如賈湖文化、許慎文化、三國文化、小商橋文化等景觀都是天下聞名。漯河旅游業與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把漯河知名品牌南街村、雙匯集團等企業融入到旅游業中來,漯河旅游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繁榮旅游市場,擴大旅游就業,豐富城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漯河旅游業要抓住發展的機遇,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把旅游業培育為漯河支柱產業,豐富和優化產品體系,著力提升品質,打造精品,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
二、漯河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結構還需調整。
當前,我市主要文化行業有:新聞出版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服務業等。這些產業規模相對較小,檔次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內涵和特色。漯河文化企業的規模也較小、基礎較差,沒有龍頭企業,文化從業人員占所有從業人員比重較低,文化產業的增長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協調,新興文化產業增速趕不上發達地區,質量高的、多樣化的、原創性的內容受到制約,導致產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由于文化產業結構不太完善,文化產業單位還存在著“等、靠、要”的思想,致使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格局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從而制約著文化資源的流動與整合,使得文化生產和服務基本游離于市場之外,也讓文化生產和文化服務不能與市場融合,游離在市場之外。漯河文化產業還需進一步調整,以適應新形式的要求。
(二)漯河文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建設還需加強。
“互聯網+”為現代生產生活提供了新機遇,它代表著新的經濟形態,引發了社會生活、生產和思維方式的變革。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互聯網+”為文化產業的創新提供了便捷、低成本、多渠道的技術平臺,推動著文化產業向高層次的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方向發展,為文化產品創造新的服務形式,加速了文化資源的集聚、整合、流動。
目前,漯河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工作已經起步,如漯河市政府門戶網、許慎文化專題網、舞陽縣政府網、旅游局網站、許慎文化網等宣傳漯河地域文化的網站均已開通,并且點擊率還較高,但由于人力不足,投入不足,使得內容更新慢,內容不夠豐富,與大網站或熱門網站相比相差甚遠,當今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化發展迅猛異常的時代,必須加快漯河地域文化的產業化發展。
(三)漯河文化產業規模有待做大做強。
黨的十七大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省提出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奮斗目標,漯河作為河南中南部的一個重要城市,更應將文化資源轉化產業資源,培育文化產業競爭力,漯河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民間建筑、老“字號”、民間杰出傳承人、民間故事、民俗等幾個專項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河南甚至全國都有一定位置,但這些資源卻沒有很好地整合,形成規模,打造成知名品牌,文化產業發展要以文化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經營為基礎,如果文化產品不能形成規模,當然也就無法形成產業,漯河目前的文化產業從總體上看,文化產業還是投資少,規模小,信息封閉,生產協作差。
參考文獻:
[1]揭志強,我國地區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狀況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13(01).
[2]代小飛,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9).
[3]黃鸝, 黃愛民,產業鏈視闕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J]中國商論,2015(12).
[4]成喬明,文化產業當前發展中零和價值對偶范疇體系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01).
[5]郭星,信息化時代傳媒文化產業發展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