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在閱讀敦煌寫卷《妙法蓮華經》的過程中,發現“苦逼”和“處女”經常出現,于是聯系當下“苦逼”和“處女”的含義,欲弄清“苦逼”“處女”含義的發展演變。“苦逼”剛開始并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放在一起的字,后來逐步演變成一個詞,既可以充當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名詞和動詞。“處女”在佛經中常與“小女”“寡女”一起使用,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苦逼”“處女”在文獻當中的具體含義,從而揭示它們含義的發展演變規律。
關鍵詞:苦逼;處女;《妙法蓮華經》;考辨
一“苦逼”小考
(一)“苦逼”開始是兩個字。
“苦逼”的早期形態是兩個單獨的字,“苦”和“逼”。雖然我們能夠在一些文獻資料中看到,“苦”“逼”這兩個字靠在一起,但是她們并不是當作“苦逼”一詞進行使用的。我們可以在一些佛教文獻當中找到例句。如:
1.《妙法蓮華經》“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2.《起世經》“爾時,罪人在鐵城中,乃至受于極嚴重苦,眾苦逼切,不堪忍故,恒常叫喚,是故名為叫喚地獄。”
3.《起世經》“彼呼呼婆地獄中諸眾生等,為彼地獄極苦逼時,叫喚而言:呼呼婆,呼呼婆。”
4.《起世經》“復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彼于后時,疾病著床,或坐、臥地,以苦逼身,身受極重,苦不可愛樂。”
(二)“苦逼”逐漸演變成一個詞。
1.《佛本行集經》“又復一切諸眾生等,生苦逼故,在于胎內,處處移動。”
2.《金光明最勝王經》“如箭射心憂苦逼,遍身戰掉不安隱”
3.《宗鏡録》“彼身猶如火燒林樹,飢渴所惱。種種苦逼心。”
4.《附僧惠洪詩》“人生如逆旅,歲月苦逼催,安知賢與愚?同作土一抔。”
5.《訪張德常不値其弟相邀賦草堂》 “扁舟訪舊過桐里,令弟邀人賦草堂。龐公何事入城府,馬卿多情求鳳凰,滄浪濯錦百花笑。落日倒影群鷗翔,誰言門巷苦逼仄,靑云玉佩長鏘鏘。”
6.《醒世恒言》“程惠不敢苦逼,將了兩雙鞋履,回至客店,取了行李,連夜回到陜西衙門······”
7.《寶劍記》“奴家被人苦逼,命在旦夕。”
8.《剪燈余話》“足下高誼,如此天必有以相祐,吾安敢苦逼?”
例(1)“生苦逼故”,這里的“苦逼”是形容詞,“苦”和“逼”兩個字組合起來成為一個詞;例(2)“如箭射心憂苦逼”中的“苦逼”是個名詞;例(3)“苦逼”是兩個獨立的字;例(4)和例(5)“苦逼”是個形容詞;例(6)、例(7)、例(8)“苦逼”是個動詞。
《妙法蓮華經》為姚秦鳩摩羅什所譯,《起世經》為隋闍那崛多等所譯,《佛本行集經》為隋闍那崛多所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為唐義凈譯。《醒世恒言》,《寶劍記》,《剪燈余話》都是明代的作品,從而,可見“苦逼”從一開始單獨的兩個字,逐漸發展成為形容詞,名詞和動詞。
(三)“苦逼”在網絡語言中的使用。
近些年,網絡流行語逐漸地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網絡流行語。宋振超、黃潔在《網絡流行語產生原因及引導》中認為,社會經濟文化,語言文化,大眾心理變化,是導致網絡流行語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現代的網絡語言當中,“苦逼”一詞,越來越流行。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或聽到或說過這樣的話:“今天真苦逼,上課遲到被老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天天過著苦逼的日子。” “有時候,我們付出了努力,仍然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感到非常苦逼。”
“苦逼”一詞,在網絡流行語當中,一般來說,是一個表達負面情緒的消極詞匯,著重強調了“苦”的含義。
總之,“苦逼”最早出現在佛教文獻當中,它是兩個單獨的字,并不是一個詞,后來到了逐漸演變成一個詞。可以用作形容詞,用作名詞,用作動詞。隨著網絡語言的逐漸流行,“苦逼”在網絡中出現,主要是一種表現負面情緒的形容詞。
二“處女”小考
《妙法蓮華經》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寡女處女,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以為親厚。”這里“處女”一詞的含義顯然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不一樣,《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處女”的解釋有兩個,一是“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子”,二是“形屬詞”。
“處女”一詞出現在其他文獻中的情況:
1.《瑜伽師地論》“又一切欲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
2.《經律異相》“處女未敢嫁。”
3.《釋氏要覽》“若俗舍婦人處女寡女,非是宗親,不可傷之禮,所以別嫌疑也。”
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5.《生經》 “有一梵志,財富無數;有一好女,端正殊妙,色像第一。諸梵志法其敖姓者,假使處女與明經者。”
在例(1)中,“處女”不是“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子”;在例(2)中,“處女”可以理解為“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子”;在例(3)中,“處女”應該可以認為是一般的婦女;在例(4)中,“處女”指“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子”更為妥當;在例(5)中,“處女”應與“好女”含義相近,可以理解為“年輕女孩”。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處女”在文獻當中,既可以表示“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子”“年輕女孩”也可以表示“一般的婦女”。然而,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可能弱化了“一般的婦女”這個義項,通常認為“處女”就是指“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子”。
三、結語
總之,通過具體分析“苦逼”和“處女”在具體文獻中的含義,我們發現它們的含義不僅僅局限于現代漢語或者我們平時生活中的意義。在今后閱讀文獻資料中,我們要想全面的了解一個詞的含義,還需要對這個詞進行多方位的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更加可靠的結論。
參考文獻:
[1]《中國佛教通史》,賴永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法華經》,賴永海,中華書局,2010年。
[3]《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年。
[4]宋振超、黃潔.網絡流行語產生原因及引導[J].青年記者,2015(14)。
[5]周曉鳳、劉鴿.網絡流行語現象的語言文化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2014(3)。
作者介紹:秦龍泉,現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