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 要】英國教育家彼得·麥克菲爾的體諒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指出,任何有成效的教育都要教導學生學會關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主張學校教育必須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
【關鍵詞】體諒關心 四職教育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90
四職教育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習慣和職業技能。為將二者結合起來,我們應當以提高學生認知為基礎,以陶冶情感為基點,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培養道德感染力為重點,強化榜樣的示范功能;以形成積極的道德行為為中心,強調社會實踐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順應時代要求,彰顯以人為本,創新職業教育思路
(一)時代背景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當中,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化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切實體現對學生真實需要和內心感受的關注,將人文關懷的理念深入貫徹到全校的四職教育工作當中。四職教育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習慣、職業技能等四個方面,它反應了學校在教授學生現代職業所要求的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
(二)學生現狀
職業學校的學生較之普通高中學生要提前三至五年時間進入社會。為了讓學生滿足社會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評價標準,我們要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完成他們從在校學生到企業員工思想的轉變,即從學生到社會人、職業人這些角色的轉變。許多職高學生在這場轉變中沒有足夠的準備,于是出現了兩年后一就業就感到不適應社會,出現淘汰率高的現象。調查表明,許多學生淘汰的原因是學生根本不具備職業道德素養,我行我素。他們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在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進入職中前就有深深的挫敗感,普遍存在不自信,怕吃苦,缺乏誠信,驕氣,自我意識強,自私等現象。而今天的用人單位看重的是有責任、能吃苦、會工作、講誠信的人。作為職業中學的學生,除了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紀律意識、綜合素質外,還要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為達到社會認同和企業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我們要及時調整和改進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為培養“職業人”奠定良好基礎。
根據我校辦學成果“113(“113”:學好一個專業、培養一種特長、掌握三門以上技能)”與“ZGY培養模式(“ZGY”職業教育高質量應用課程體系)”提出的“在特色上追求唯一,在質量上追求第一”的教育管理培養理念,學校創造性地把思想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把職業性教育融入技能技術教育和常規活動的全過程中,開創以“突出職業性”為特色的教育管理新模式,通過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習慣、職業技能教育,切實培養時代“職業人”。
二、以人為本,學會體諒,學會關心的道德教育模式
(一)提高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
綜觀目前我國中職教育實踐,尤其是職業道德教育方面,我們還停留在對學生一味強調道德律令,強化道德規范的解釋和有關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灌輸。我們依靠一系列規章制度來要求學生必須執行所學到的道德規則。讓學生對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有一種天然的抵觸和排斥情緒。這種強制性的教育模式,缺乏對學生個性特點的關注,無法結合學生實際需要,單純靠死記硬背的形式主義,教育效果不佳。如果學生無法形成對職業道德行為發自內心的認同、情感、信念和意志,那么當外在的強制性約束消失,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就極易不復存在。
體諒關心模式深受人本主義思想,尤其是馬斯洛需要層次學說的影響,極力主張教育者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應從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教育,真正體諒、關心學生,提高教育效果。只有準確掌握學生的現實需求以及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職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接受。
作為教育者,一方面要關心學生的成長進步,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做好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實際掌握學生在思想、生活、工作中的問題。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學生特有的需要、情感、興趣以及特點規律,根據不同年齡與類型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的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切實做到普遍要求與個別指導的有機統一,不斷增強教育效能。
(二)注重榜樣示范,形成道德感染力
體諒關心模式非常關注情感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作用。諾丁斯倡導的以關心為主線建構起來的道德教育方式,把學校的師生關系理解為一種情感交融、以情促德的關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教師能為人師表,成為學生各方面學習的楷模,那將使他們獲得一種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漢代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教育者本身就是模范,就是榜樣,就是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典型。
(三)抓好日常細節,強化社會實踐
體諒關心模式批判了傳統道德教育唯理性主義的片面傾向,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僅限于教室內的學術討論,無法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話,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
麥克菲爾的著作《生命線》的第三部分就被命名為《付諸行動》,即讓學生在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具體行為中學會如何關心他人、體諒他人,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行為。讓學生從空洞的說教中走出來,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從日常細節入手,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磨煉。杜威曾經指出:“從別人那里聽來的知識也許能使人產生某種行動……但這種知識不能培養個人的主動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2](P372)因此,搞好職業教育,必須踐行知行統一,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入社會,與人交往,善于交往。
總之,現代化的職業院校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應當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從學生需要出發,培養新時代“職業人”。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趙自力.體諒關心道德教育模式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