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妍+++??
摘要:自動監測輻射環境是環境監測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從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系統建設的發展現狀出發,提出加強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輻射環境 自動監測系統 發展現狀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8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194-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社會民眾的輻射安全意識逐漸增強,對輻射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現全方位的輻射環境的實時自動監測勢在必行。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工作經歷了從弱到強、從局部到整體的發展轉變,監測水平和應急能力不斷提高。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是監測能力和監測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預防輻射事件的重要保障。
一、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業已初步形成,監測的項目包括總α和總β、氣溶膠和沉降物中的γ核素以及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氚等。到2008年為止,全國范圍內又新增了100個輻射環境總動監測站,其中,全國68個輻射環境敏感點各建設了一個基本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在31個省會城市各建設了1個標準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相關部門可以實時獲取相關的監測數據,也可以在應急狀態下,通過第一時間獲取事故現場周邊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監測數據,了解事故輻射情況和范圍。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環保部門為了加強對我國東北邊境的輻射應急預警監測能力,在該地區建設了15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2012年,環境保護部設在廣東、江蘇和浙江建設了11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
總的來說,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的建設起步較晚,2008年年底,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才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建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輻射環境自動監測點的數量相對我國的國土面積來說還不夠,輻射環境監測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輻射環境質量,在此基礎上預測其未來的變化趨勢,找到輻射污染物來源,做好預警工作。但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地級以上的行政區、環狀風場處、大部分邊境地區等還未建設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僅僅依靠現有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難以對全國范圍的輻射環境進行有效監測。二是現已投入運行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軟件功能不成熟、監測站自動化程度不高,雖然具備了存儲、處理、分析監測數據的功能,也能保證相關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但是分析軟件的功能還有待完善。當前,能夠連續24小時自動監測的項目只有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和氣象,這對監測的時效性是有影響的。三是運行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維護難度較大,由于專業技術人員的缺失,運行維護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四是缺乏質量控制技術,由于我國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起步較晚,質量保障還未形成體系,甚至滯后于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的發展要求。
二、加強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增加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數量和類型,合理布局
首先,要增加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數量,在重點輻射設施、地區建立自動監測站,并形成地級以上行政區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網絡,以全面掌握我國的環境質量。其次,要根據地理位置及其因素建設符合本地區的自動監測站,比如重要邊境可建設由氣溶膠超大流量采樣器、碘化鈉譜儀等多種儀器設備組成的自動監測站,在交通不便的地區建立無人值守的全自動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
(二)完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軟件,提高監測站自動化程度
完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軟件,提高監測站的自動化程度,能夠有效提高數據分析的精確度,確保監測工作的質量。因此,環境保護部利用先進的軟件系統,利用遠程控制加強軟件系統對監測項目的自動獲取、儲存、收集、整理、分析和報告的功能,減少人工分析,提高準確性。
(三)加強對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維護,確保正常使用
加強對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運行維護是確保自動監測證正常工作、發揮監測作用的重要一環。首先,就要引進專業的運行維護技術人員,確保運行維護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其次,為了解決運行維護人員數量的不足,可以建立多級聯動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維護體系,由環境保護部做好監管和考核工作。
(四)完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質量保證體系
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質量保證體系,是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完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的質量保證體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建立質量保證機構,提高監測人員的專業素質;二是選用和驗證監測方法,電器檢驗計量器具和測量儀器;三是做好采樣的質量保證和數據處理中的質量控制;最后要做好實驗室內分析測量和實驗室間的質量控制。
三、結語
做好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對于保證我國的環境質量和環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形成全國聯動的、布局合理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做好全國范圍內的精準監測。
參考文獻:
[1]王侃,章昕欲,馬永福等.我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39(3).
[2]俞冬梅,任天山,朱立等.我國城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網建設研究[C].全國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學術年會,200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