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蔚
摘 要:當下,諸如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已經成了高校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情緒的主要平臺。自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有著傳播迅速、參與面廣、敏感性高等特點;而話語權威的消解,網絡中非理性和非客觀因素的存在以及輿情監管的無力使得高校輿情工作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針對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特點,要積極有效地進行輿論引導就要求高校輿情管理者必須具有相應素質,高校增加輿情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專門監管部門實時監控和科學管理。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網絡輿情;引導
自媒體(We Media)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普及,人們迎來了全新的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其中大學生已成為網絡輿論制造和傳播的主力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公布的《第38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1.7%,年齡段在18~29歲的高校學生群體占比相當大。校園網絡的迅猛發展,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覆蓋性普及決定了輿情信息生成和接收的便捷性和即時性。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調查結果表明,約30%的社會輿情因互聯網而興起,與自媒時體代隨之而來的便是網絡議題更加廣泛,網絡非理性情緒呈現蔓延之勢。在當今高校,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意見表達最洶涌的場所,因此網絡輿情亟須加強引導和管理。
自媒體信息來源便捷、易于交流,但也意味著多方信息干擾。大學生處于三觀的塑造期,價值判斷尚未完全成熟,長期深受網絡虛擬環境影響,容易迷茫困惑,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也可能道德認識模糊,法律意識淡化,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影響,成為負能量的接受者和釋放者;這一自媒體時代帶來的弊端無疑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 自媒體使用現狀下的高校輿情特點
1.1 輿情主體具有隱匿性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使用網絡的高校在校生,這一網絡輿論的創造者具有隱匿性的特征。高校學生在使用QQ,微信或者微博發布信息時,不必署上真實姓名,而是以網絡昵稱為個人身份區別發表意見和發布信息,這類輿情發布者可以說是“無證上崗”。借助這種“非實名制認證”的隱匿性特征,以及自媒體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審查環節,大學生在自媒體網絡上的意見表達和情緒態度往往比現實生活中更為激烈和活躍。
1.2 輿情客體具有多樣性和敏感性
高校輿情客體作為主體關注的對象,不僅僅包括校園生活所特有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教學政策法規、大學生就業、高校學生維權等問題,也包含在校學生所關心的國際問題的討論,地方上有針對性事件的影響,關于同一問題不同高校之間的聯動等等,極具多樣性。而由于社會對高校的極高關注度,往往高校內部輿情問題都比較容易引起公眾關注并迅速傳播,甚至急速升溫而成為重大輿情事件,所以高校輿情也具有敏感性特征。
1.3 輿情載體的豐富性
在自媒體時代,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高校BBS,QQ群、官方博客等教育網絡輿情的主要傳播載體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具有即時更新、即時分享功能的新興的傳播媒介對事件進行現場直播,發表見解,交流意見。目前使用度高,影響力較大的主流自媒體可以分為兩大類:(1)信息公開或半公開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BBS等;(2)如QQ,微信等即時通訊類應用。多元且豐富的渠道也在某種程度上為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增加了難度。
1.4 輿情傳播具有互動性和即時性
不同于傳統紙媒或者電視廣播媒體的單向性傳播及信息傳播周期長,交互更新慢的特點,網絡時代輿情傳播交互性強,信息可以即時在發布者和接收者間得到反饋。自媒體的信息、內容常常是直接到達讀者,而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進一步加強了高校網絡輿情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和輿情傳播交流的即時性。
2 自媒體使用現狀下輿情引導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2.1 權威主體地位消解,話語權的挑戰
在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新聞獲得有專門渠道和審核程序,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受限,學校的官方媒體和老師的信息傳達具有絕對權威。但在自媒體時代網絡的高度自由和強交互性,給了參與者更多的思考空間,極大地調動了參與者的自主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每個人獨立自主地獲得資訊、作出判斷、闡述觀點,難以被權威發言改變思路、統一聲音。作為和學生同等地位的自媒體用戶,校方已經不能單方面地掌控話語權,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從居高臨下的領導模式過渡到平等公開的交談模式。
2.2 輿情表達存在非理性,傳播內容存在客觀性欠缺
運用自媒體參與輿情表達的門檻是極低的,又由于網絡輿情主體的隱匿性,往往容易出現一些激化矛盾的過激言論。高校一直是輿情事件高發地,由于高校輿情參與面廣,敏感度高,傳播迅速,對于同一輿情議題往往會出現輿情導向翻轉多次的局面,這就是因在其擴散過程中言論繁雜,多方面“爆料”—各自媒體上評論中理性發言和非理性發言交織,傳播的真實情況和非真實情況的混雜出現,進而混淆了公眾視野而導致。自媒體傳播信息雖然速度快、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但其客觀性和準確性難以確保。
2.3 輿情監控乏力,亟待完善
輿情監控與引導流于形式,尚未真正制度化、科學化,很多高校還未對此引起重視,只是將輿情工作想當然地掛在主管學生工作或安全工作的相關部門上。隊伍不健全,導致日常的輿情采集、分析、處理不能及時到位,輿情事件一旦爆發,隱患極大。
3 自媒體使用現狀下輿情引導的策略
3.1 加強隊伍建設:輿情話語權回歸
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隊伍建設是做好高校輿情引導工作的內在要求。在自媒體的語境下,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在校學生都是平等的用戶,對于同一事物有著相當的發言權。老師這一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地位消解,權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來源便捷、信息傳達地位平等的自媒體情境下,老師在信息傳遞和觀點發布上的話語權被大大削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工作者和輿論引導者必須提高媒介素質,提高敏感度,及時掌控輿情話語權。這就要求高校輿情管理者能夠在輿情爆發時能夠迅速給出正面回應,第一時間表明態度,擺明事實真相,這樣才能做到占據主動權,掌控輿情導向的話語權。雖然每一位自媒體用戶都可以自主地發布和傳播信息,但是只有極少數的輿情參與者能夠得到普遍認同,在輿情引導中占有核心地位,在輿情發展中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意見領袖在高校的輿論構建中有著重大影響,能在其所代表的一群人中獲得認同,在輿情發生時提出觀點,引導輿情導向。因此,高校的輿論管理者應該重視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尊重他們的意見觀點,在輿情爆發時能夠主動與之溝通,提出正面觀點,以點帶面地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這也更加對輿論管理的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要培養一批思想有深度,有較高媒介素質,對輿情反映有敏感度,具備一定群眾基礎的意見領袖,使他們能夠參與到自媒體的討論中,提出真知灼見,引導其他自媒體使用者的發言,發揮輿情引導的作用。
3.2 豐富平臺搭建:充分發揮多種媒介作用
高校的傳統媒介是以校報、校廣播電視臺為主的,以信息單向傳播為主,形式較為單一。進入網絡時代后,學生紛紛踏入虛擬空間記錄心情、發表見解,廣大學生都習慣了在自媒體平臺上隨時發聲。因此,高校更不應該在以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上失聲,而要主動出擊,在自媒體平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充分發揮多種媒介作用,積極開發和利用自媒體的便捷性和即時性特點,加強在虛擬空間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為了使輿情引導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各個高校都應在豐富自媒體平臺搭建上下功夫,做到:(1)在各大主流自媒體上都搭建高校官方自媒體平臺,建立如:校方加V認證微博,微信公眾號,專項論壇等等,在這些平臺上及時進行信息公開,提升校方事務辦理的公開透明度;(2)以各個班級、年級、社團組織,黨團組織為單位創建QQ群,微信群等師生交流平臺,并在群眾中設置指導老師,學生評論員等角色,通過在線問答及時地解決問題;(3)高校輿情管理者,以及授課教師、思想政治輔導員、學生干部、意見領袖通過認證建立個人的自媒體平臺,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向關注者傳達正能量,發布權威消息,澄清是非,成為輿論引導的標桿。
3.3 機制建設:輿情引導科學化、專業化
要達到良好的輿情引導效果,就要尊重輿情傳播規律,分析輿情產生和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構建完備的高校輿情引導機制。網絡社區的建設正在逐日規范化,校園網的規范化也是大勢所趨。自媒體時代,高校要樹立正面的輿論形象,保證校園里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首先要求高校有專門的網絡輿情監測機制,如湖南省中南大學網絡輿情研究所—云麓谷網絡輿情研究所,立足本校的輿情,在借助先進網絡技術和工具的基礎上構建了網絡輿情監測系統,關注網絡熱點問題,引領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輿情引導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利用高校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可以幫助高校輿情相關管理人員收集、分析、研判輿情信息,有了對信息精確及時的監測,就能夠在輿情發生之初及時發現,并正面回應,進行說明解釋,防止以訛傳訛;在輿情擴大化的過程中,以焦點內容為中心,策劃相關主題,通過多平臺進行宣傳引導和在線互動交流,收集了解學生的意見想法,把反映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迅速反饋到各個相關部門并迅速回復發布最權威信息,以網絡輿情監測機制精準度促進輿情工作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