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
[摘 要]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數學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初中數學基礎內容較多,學生需要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強化定理、公式的活學活用能力。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以數學課本為知識載體,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學習體系,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邏輯分析能力,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措施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學生需要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將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提煉,在習題訓練中,集中整合,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和技巧,增強數學分析能力。針對這些,教師需要在課堂實踐中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和訓練,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一、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一)滿足課程教育改革要求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科學類學科,數學知識的應用范圍較廣,生活實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常識,了解基本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還能夠多向性地培養理論分析、邏輯思辨和空間想象能力。數學科目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我國不斷推行素質教育改革,對數學科目教學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標準。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認為學生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題,因而既要對課本內容熟練掌握,又要強化習題訓練,這種教學觀念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受阻,數學學習處于被動的僵化模式。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求突破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提倡對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和交流合作式學習,這是新時期下我國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培養
數學是一門科學類學科,主要研究事物數量、結構、空間等變化因素,屬于概念性的信息類學科,數學形成歷史較久,與其他科技型學科如化學、物理、地理、生物等具有連接和貫通關系。數學在人們生產和生活中應用較廣,學生學習數學不僅是增長自己的見識,更是為了進一步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不是單一地復制課本上的內容,也不是套用數學公式那么簡單,而是要在實際訓練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整合,運用自己的思維方法和解題特點形成一套具有個人特色的數學學習體系。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學生學習能力,掌握學生數學基礎,綜合培養其解題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增長的同時,為其他學科學習奠定基礎。
(三)完善數學課程教學體系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科目較多,課業任務加重,數學屬于學生學習的重點科目之一,對學生總體學習成績影響較大,因而學生需要花費較大的學習精力。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適當增加對學生的習題訓練。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知識拓展、延伸部分較少,對學生的講解大多停留在課本例題上,但卻在課后加大對學生的習題訓練。學生對概念性或延伸性的知識點學習不夠深入,難以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強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要求教師將課本教學與學術能力培養相結合,同時鼓勵學生學會數學自主探究,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有利于數學課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數學課程教學體系的完善。
二、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連接性教學
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知識點的連接,由于初中數學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對于同一體系的內容,其概念理解、解題思路等具有相似點和連接點,教師在課堂講解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初中數學課程中有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這一章節時,可以結合一元一次方程內容。解答一元一次方程,會采用移項或合并同類項的方法,其中涉及去括號和去分數,類似于一般的算術式解法。學生學習二元一次方程,需要形成完整的解題思路、明確解題方向。方程組中含有兩個方程式,每個方程式中包含的未知數數量和種類相同,因而方程式之間存在某種數學關系;聯想到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項算法,可以將方程組中的方程式進行加減運算,達到消元目的,使二元一次變為一元一次,簡化算術式,繼而按照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解答問題。
(二)層次性教學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集中分析問題的難易度,根據課程內容安排中的單元結構,為學生實施層次性教學。數學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生需要對概念性的基礎內容加深理解,才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增強解題能力。例如在初中數學教材中關于有理數部分,教師可以簡化有理數概念,明確有理數主要包括正數、負數和零,有理數加減中需要注意正負號變換問題,有理數乘除需要注意負號加帶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坐標軸,標注負數、正數在坐標軸上的概念,明確絕對值和相反數概念。學生掌握有理數中同號加減的方法和規律,能夠輔助后期學習的整式加減。整式是含有數字和字母的算數式,計算過程中,是同類項進行計算,與一般算數方法相同,符號變換同有理數中的負號加減。教師在教學中,將數學問題的難易程度進行劃分,對不同數學內容完成分類,使學生的學習富有階段性和層次性,便于學生深入了解知識點,總結計算規律。
(三)探究性教學
初中數學課程中不僅有算術式問題,同時還有圖形問題,包括三角形、四角形等,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圖形的變化規律、變化特點,如投影和三視圖問題,還要學會圖形面積計算和相似、相等證明。在學習數學圖形中,學生要同時具備邏輯分析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針對圖形問題中課本給定的一些定理和公式,教師不能讓學生記憶、背誦和套用,需要帶領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其形成原理。例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關于三角形勾股定理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實地測量的方法,將三角形角、邊數值標注出來,分析其中的關系,在類比研究中發現,直角三角形中,兩個直角邊邊長的平方的和等于第三個斜邊邊長的平方;當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30度,則這個角的對邊長等于三角形斜邊長的一半。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以實地測驗、驗算的形式總結,在探究性學習中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印象。
(四)合作性學習
數學課程的學習,不是單一性的獨立式學習,課本中表明的是一個知識框架,學生需要在重點內容提取中完善自己的學習理論,并通過合作探究,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借鑒別人的解題方法,促進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解答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較多,包括十字相乘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直接開平方法和公式法,教師在教學中均需要向學生一一說明。但是由于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同,對不同解答方法的學習、掌握水平也不同。大多同學基本上能夠掌握公式法和直接開平方法,因為這兩種方法學習簡單,但并不是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均能夠使用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十字相乘法的解題效率更高,運算步驟較少,但學生學習時需要有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需要學生在計算時具有一定的數字敏感性。針對這些,教師可以鼓勵同學們形成互助小組,分享自己擅長的計算方法,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在原有的課程教學中改進方法,提高技能,從學生數學能力增長角度出發,考慮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需求。初中課堂教學中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單元劃分,建立完整的知識系統,形成層次分明、相互滲透的教學體系,鼓勵學生探究式、合作式學習,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