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靜英+姚小冬+楊舒靜
【摘 要】本文針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與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討論各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相關性,課程特點、學生自身因素對學習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要備教材、備學生,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修正學習的負面影響因素,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 學習 影響因素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59-03
目前,學界有不少對中職生學習影響因素的研究,但由于研究對象、設定指標、研究方法的不同而結論不同。為了解中職生學習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影響因素,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制訂應對的策略,筆者以南寧市衛生學校 2015 級“2+3”護理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該課程的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對學生考試成績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一、背景
按照“2+3”護理專業的教學計劃書,在第二學期開設 10門課程,其中醫學基礎課程有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由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組成,教材依照這三部分將教學內容分為 3 篇,教師在完成每一篇教學內容的授課后,均對學生進行課堂測驗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試卷的題型設有是非題、選擇題及問答題及病例分析題,采用開卷考方式,學生如果上課認真聽課,做了筆記,在分析的基礎上,是可以解答這些試題的。結合測驗、段考、期考的成績進行分析,表明成績好或成績差的學生名單排列變化不大,參照其他醫學課程如生理學、生物化學的學習成績,也是類似現象。
二、調查對象、方法
調查對象為南寧市衛生學校 2015 級“2+3”護理專業 1、2、3 班的學生,共 315 名,對測驗、段考、期考的成績進行分析。學習成績差的歸因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對 2015 級“2+3”護理專業發放問卷 315 份,其中有 8 人沒有填寫,收回問卷 307 份,回收率 97.46%。
三、調查結果
表 1 結果顯示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測驗成績中,人體寄生蟲部分平均分最高,及格人數最多。
表 2 是學習成績差的歸因調查。設計 10 項影響學習成績的各個負面因素,學生可多項選擇。
四、分析討論
(一)各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器官組織結構不同,功能各異,但又互相影響、互相利用。人體的整體性決定了醫學課程的整體性,醫學各學科彼此相互滲透、交錯綜合、前后銜接。學好前面的課程,增加了基礎和背景知識,無疑會促進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學生的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各科的學習成績具有密切的關系。成績好或成績差的學生有一個較為固定的名單行列,即“名單圈”,名單行列里面多是“熟悉”的名字。
(二)課程特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中職生基礎知識普遍較為薄弱,在第二學期同時開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課程,學生對人體各組織的正常生理功能、病理生理情況、人文課程的知識結構等認識還是較為缺乏,學生尚未接觸過臨床知識及相關問題,無法切身體會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與醫學臨床的關系,也無法與他們將來的工作相聯系,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三個部分教學內容在學習上各有特點。免疫學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其科研和應用前景廣闊,在教學中,學生普遍反映免疫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難于記憶。醫學微生物學中各種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內容繁雜,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僅細菌學各論就要學習 20 多種細菌,教師在授課中如果機械地按書本順序一個細菌一個細菌地泛泛介紹,必然顯得單調貧乏、支離破碎、不成系統,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人體寄生蟲學的學習重點是醫學蠕蟲和原蟲,主要介紹其形態特征、生活史、致病性等內容。學生對某些寄生蟲的形態、致病性有一定的知識背景,相對于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的學習,學生覺得學習人體寄生蟲較為容易。從三次課堂測驗的成績比較,表明人體寄生蟲學平均成績最高,符合這三篇教學內容的學習特點。
(三)學生自身因素對學習的影響。表 2 調查顯示,學生課后投入時間少,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基礎不好,學習目的不明確,占有一定的比例,有的學生甚至不熱愛所學專業,這些自身因素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也給學生的學習也帶來一定的困難。學習動機是驅動人們去學習的動力,具有成就動機的人參加任何活動總是力圖取勝,喜歡接受他人挑戰。問卷調查及在授課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其學習上是應付式的、被動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
五、改進策略
(一)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全書分三篇共 32 章,按 75 學時編寫。在教學內容多、學時有限的情況下,依照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突出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主。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吃透教材,反復思考,整體理解。并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作出取舍、簡化、補充,形成自己的講授體系。講課時注意重點突出、難點講透,這樣才能順利、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相對于備教材,很多老師更容易忽視備學生。但是,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只有教與學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意義上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還需“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特點、學習方法和心理因素,并以此為著力點采取相應的教育策略。學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在“備學生”時要留有余地,讓學生有自主拓展發展的空間,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能掌握知識,又能提高綜合素質能力。此外,教師應查看成績冊,記住成績好、成績差學生的名單,在教學和輔導時多留心這些學生,尤其是多幫助學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