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紅
[摘 要] 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綜合性等眾多特征。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近來,全國已發生多起學生傷害事件,這些事件的本質即是學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師、學生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重要的教育地位上。為此,筆者就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育中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運用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哪些要求是廣大教師關心的問題,只有巧于運用策略,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己教學經歷,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運用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加強學生之間互動,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有些學生由于對自己的認識不全導致自卑、自負等較為消極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學生的個人成長。教師可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和全面地認識自己,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
例如,以“如何正確認識自己”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我設計了“你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自己”這一實踐活動,并讓學生4人為一組,我給每個學生發4張小紙片,讓學生分別寫出自己的優、缺點以及其他3個組員的優、缺點,寫完之后相互交換卡片,對比他人眼中的“我”與自己眼中的“我”有何差異,最后交流心得。活動展開之后,那些自卑的學生發現,其實在他人眼中,自己也有很多的優點,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因此變得越來越自信;那些自負的學生也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是有缺點的,并沒有那么完美。同時,由于自我心理暗示作用,學生也逐漸偏向那些“優點”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不但使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而且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二、創設心理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意識
情緒是人心理狀態的體現,然而“情緒”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單純地向學生介紹情緒的含義、種類等,沒有結合學生自身情況類進行教學,因此很難讓學生較好地理解和吸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各種情緒,讓學生親身去感受這個情緒產生的過程,以及其發生變化的原因,使“情緒”變得有血有肉,從而讓學生對于“情緒”的種類與變化過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加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情緒”這一內容的教學中,通過“體驗活動”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意識。在上課之前,我先跟學生說一句話:“同學們,經過學校領導研究決定,這個周末所有同學都要到學校補課。”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全班學生就沸騰了,有不滿的抱怨聲,有失望的嘆息聲。我接著又說:“剛剛老師在跟你們開玩笑的,周末不用補課。”這時,全班歡呼雀躍起來。我又提出問題:“同學們,當你們聽到‘補課的消息時,內心是什么感覺?當知道不用補課時,又是什么感覺?”從而引出“情緒”的概念,并說明情緒對于人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由平淡轉向悲憤、焦慮,再由悲憤、焦慮轉向喜悅、輕松,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變化的要素等,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三、結合游戲展開教學,增強學生的意志鍛煉意識
很多學生都缺乏堅持不懈的品質。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增強學生的意志鍛煉意識。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學中讓學生對于理論內容死記硬背。實際上,這樣的教學方式考核的多是學生的記憶力,知識并沒有得到內化。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適當結合游戲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并且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也有一個思考和消化知識的過程,加強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促進知識的內化,促進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自尊自信,自強不息”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意志力”的重要性,我組織了一個“看看誰能堅持到最后”的小游戲,讓學生排成一排,伸出雙臂平舉于胸前,并保持身體不動。剛開始學生很不以為然,認為這根本難不倒自己。3分鐘過去了,5分鐘過去了,逐漸有人堅持不住,身體搖晃了起來,最后只有2個學生堅持了超過10分鐘。這次活動讓學生明白了,很多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實際上堅持下去是很困難的,只有真正去實踐、操作和堅持,才能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做好更多的事情。通過結合游戲進行教學,學生才能有切身的感受,既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將相關的知識內化。
四、團體游戲配合教學,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
適應環境、適應社會是學生在社會中生存和立足必須要掌握的技能。當今社會,很多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長輩的過分呵護使得他們喪失了適應環境的能力。有些學生出現自閉、自私等心理,不善于與他人相處,融入集體的能力較差。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在教學過程中多讓學生參與一些集體活動,在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并讓學生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性格。
例如,在“積極融入集體”這一內容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明白集體的重要性,我讓學生開展“啄木鳥捉蟲子”的游戲,全班分成4組,每組12人。每組學生排成一排,然后吸管銜在嘴里,把雙手放在背后,扮成“啄木鳥”,口銜吸管傳遞“蟲子”(用三根橡皮筋替代)。第一只“啄木鳥”銜起蟲子時,傳向下一只“啄木鳥”,然后再“銜”下一只“蟲子”,直到10只“蟲子”全部傳到最后一只“啄木鳥哪里”,傳遞過程中只能用吸管,不能用手,用時最少的組獲勝。通過這個游戲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明白融入集體的重要性。
五、通過實踐強化教學,培養學生孝老愛老的美德
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孝老敬老”相關的課題,然而大多教師通常只進行理論教學,例如宣講一些與“孝敬老人”相關的故事或者運用歷史典故來進行教學等,雖然能夠觸動學生的心弦,在聽故事的時候,學生很感動,但是因為這些故事并未發生在學生的身上,因此這種“感動”的持續時間并不長,教學的實效性不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適當進行一些實踐,在實踐中明白,真正的“孝順”并非喊口號,而是體現在細節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
例如,在《孝敬父母長輩》一課的教學中,以“我所了解的父母”為主題設置了一份調查問卷,其中包括父母的興趣愛好、喜歡的顏色和食物、每天晚上入睡的時間等。填完之后,回家和父母進行核對,并在下一節課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通過這個活動,很多學生才發現,原來自己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并不了解自己的父母最愛吃什么,他們每天都在做什么,幾點起床做早餐、晚上幾點才能休息。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到父母、長輩的艱辛,從而提醒學生真正關心父母,培養學生孝老愛老的美德。
道德與法治課程很多內容都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關,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與個人修養,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靈活地將心理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只要教師能夠巧妙運用策略,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盧金海.論中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中國校外教育,2017,(04):149-150.
[2]陳小萍,賈玉霞,姬建鋒.陜西省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狀況調查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06):96-99.
[3]許雅青.心理彈性訓練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23):208.
[4]涂濤,張志峰.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的應用[J].校園心理,2016,(05):352-353.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