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摘要】 目的 研究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方法 5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術前進行CT檢查, 術后進行病理檢查, 術后6個月進行復診時同樣采取上述兩種檢查方法進行診斷, 觀察CT檢查的診斷符合率。結果 經病理檢查確診的50例結腸癌患者中Ⅰ期14例、Ⅱ期19例、Ⅲ期9例、Ⅳ期8例, 50例患者經CT確診47例, 其中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9例、Ⅳ期8例, 診斷符合率為94.00%。術后6個月經病理檢查確診復發的患者共15例, 其中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 經CT檢查確診14例, 其中Ⅰ期3例、Ⅱ期3例、Ⅲ期6例、Ⅳ期2例, 診斷符合率為93.33%。結論 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較高。
【關鍵詞】 CT檢查;結腸癌;復發;診斷;臨床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37
結腸癌屬于消化道腫瘤疾病,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 若在早期未進行有效的治療, 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需進行早期診斷。為了研究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 本文將5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28例, 女22例;年齡43~67歲, 平均年齡(55.28±5.34)歲;其中24例乙狀結腸癌, 18例降結腸癌, 8例其他。
1. 2 方法 50例患者在術前進行CT檢查。CT檢查方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 將CT診斷儀器平行于患者進行平掃, 隨后靜脈注射水溶性含碘對比劑50~100 ml, 進行增強掃描, 檢查結束后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結束后收集切除的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將病變組織切成薄片, 放置在載玻片上, 使用相關試劑進行處理后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 以此來確定病變組織的性質。術后叮囑患者6個月后回院復診, 再次進行CT檢查和病理檢查。
1. 3 觀察指標與診斷標準 參照結腸癌病理分期標準將其分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將CT檢查的診斷結果和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計算CT檢查的診斷符合率。CT診斷標準:淋巴結轉移或增多, 累及周圍組織;腸側壁呈菜花樣或結節狀, 向腸腔突出且表面不平整;腸壁局限或廣泛增厚且腸腔狹窄呈不規則性;腸腔閉塞或狹窄, 局部黏膜增厚明顯;腸腔內黏膜減少或消失;伴有腸梗阻或不伴有腸梗阻;腸黏膜皺襞中斷或增厚。
2 結果
經病理檢查確診的50例結腸癌患者中Ⅰ期14例、Ⅱ期19例、Ⅲ期9例、Ⅳ期8例, 50例患者經CT確診47例, 其中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9例、Ⅳ期8例, 診斷符合率為94.00%。術后6個月經病理檢查確診復發的患者共15例, 其中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 經CT檢查確診14例, 其中Ⅰ期3例、Ⅱ期3例、Ⅲ期6例、Ⅳ期2例, 診斷符合率為93.33%。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節奏、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 當人們脂肪及維生素攝入不足時會引發結腸癌, 此外, 具有慢性炎癥或結腸存在息肉的患者也極有可能發生結腸癌[1], 結腸癌的發病率低于肝癌、胃癌等常見癌癥, 但同樣屬于惡性腫瘤, 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和死亡率。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浮腫、消瘦、乏力、低熱以及貧血等[2], 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腹部包塊或腸梗阻等嚴重癥狀, 嚴重危及生命安全, 盡早進行診療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電子結腸鏡、數字直腸造影、大便潛血試驗、X線檢查等均是臨床上用于診斷結腸癌的檢查方法,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CT檢查逐漸應用在各種臨床疾病的診斷中, 該技術具有無創、分辨率高以及操作簡便等優勢[3], 為了評估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 本院在結腸癌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進行了CT檢查, 將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 將CT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判斷CT檢查的診斷價值。
結腸癌患者在CT檢查中會顯示結腸壁增厚, 健康者的結腸壁厚度約2.3 mm, 但結腸癌患者的結腸壁厚度會在9~25 mm之間, 且呈現不規則局限性或彌漫性增厚[4], 結腸癌患者的結腸管腔內會出現腫塊, 密度比較均勻, 生長呈偏心性, 由于結腸壁厚度增加, 或癌腫侵犯結腸壁超過75%時[5], 會出現結腸管腔狹窄的情況, 對結腸的正常形態造成影響, 通過CT增強掃描會發現患者的腸壁出現異常強化, 若腫塊偏大且伴有不均勻性強化, 則可將腫塊內部認定為壞死區域。由于腫塊位于結腸腔內, 導致腸壁外緣呈現光滑性和銳利性, 若腫塊穿透腸壁, 會導致邊緣出現模糊影像, 當周圍組織被浸潤時, 器官表面的脂肪層會逐漸變薄甚至消失。癌細胞通常往遠處或淋巴結轉移, 肝臟轉移的情況也較多。
結腸癌常發部位為直腸和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的部位, 45歲左右的人群比較高發, 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復發的可能性較大, 復發率與病灶部位有關, 直腸癌、盲腸癌以及乙狀結腸癌具有較高的復發率, 為了提高手術療效, 在術前進行診斷十分重要。CT檢查主要是采用X線斷層掃描患者身體的特定部位, 能夠在斷層面上顯示解剖結構, 計算異常部位與正常部位X線衰減值, 可達到一定的診斷效果, 增強掃描時應用造影劑能夠準確判斷病變情況, 尤其是CT多期掃描, 能夠將病灶的影像學特征準確掌握, 同時還能明確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為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總之, CT檢查可獲得清晰的圖像, 操作簡便, 安全性較高, 能準確判斷疾病的分期情況, 促進手術方案的合理選擇。
本次研究將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術前進行CT檢查, 術后進行病理檢查, 經病理檢查確診的50例結腸癌患者中Ⅰ期14例、Ⅱ期19例、Ⅲ期9例、Ⅳ期8例, 50例患者經CT確診47例, 其中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9例、Ⅳ期8例, 診斷符合率為94.00%。術后6個月患者回院復診, 同樣采取上述兩種檢查方式, 經病理檢查確診復發的患者共15例, 其中Ⅰ期3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2例, 經CT檢查確診14例, 其中Ⅰ期3例、Ⅱ期3例、Ⅲ期6例、Ⅳ期2例, 診斷符合率為93.33%。同時觀察兩種檢查方法得出的疾病分期情況發現, CT檢查得出患者的疾病分期情況與病理檢查相比基本一致, 相比之下, Ⅲ期和Ⅳ期的診斷符合率同Ⅰ期與Ⅱ期相比相對較高, 進一步證實了CT檢查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 CT檢查安全可靠, 在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中的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孫健. 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1):51-52.
[2] 郭曉艷. 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4, 12(5):81-83.
[3] 徐艷峰. CT診斷術前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臨床價值. 中外醫療, 2016, 35(6):171-172.
[4] 楊奇芳. 結腸癌術前CT診斷及評價術后復發的價值分析.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 13(8):77-79.
[5] 王鳳偉. CT術前診斷結腸癌以及術后結腸癌復發的應用價值.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10):193.
[收稿日期: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