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陶藝創作中,造型的有意識缺失,最終形成虛與實相結合,陰形與陽形相統一,內形與外形相映襯的有機整體。這種有規律有意識的對造型進行破壞,落實到具體的作品上來說,有口沿的殘像、體表的殘像以及形體的殘像三個方面,通過對以上三個方面的論述總結出現代陶藝造型中殘缺語言帶給受眾的視覺美和心理美。
關鍵詞:現代陶藝;造型;殘缺;創作
作者簡介:袁呈燕(1987.2-),女,湖南株洲人,三亞學院藝術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方向為陶藝理論與創作。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2
現代陶藝受到現代文化思潮與現代藝術觀念的影響,在繼承傳統陶藝的基礎之上,卻又擺脫了傳統陶藝某些既定觀念對創作者的束縛,以追求張揚的自我個性,充分表達創作者的個人情感,并以此強化作品的藝術語言。陶藝家通過陶藝作品反應出個人內心的世界以及對現實社會等的思考。泥土作為陶藝作品最為根本的載體,通過陶藝家的制作與裝飾,結合陶藝家的現代觀念,最終展現給受眾們以全新的陶瓷藝術。
所謂殘缺是相對于完美而言,在生活中,我們都力求避免所謂的殘缺不全,都期望事事圓滿,然而事實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時間不能永遠定格在美好的瞬間,因此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等等。然而在藝術之中,法國雕塑家羅丹就曾說過“殘缺也是一種美。”在藝術創作中,將殘缺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之中,突破其完整的形體,有時能收到更大的想象空間,使得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得到更大的升華。在傳統雕塑中,我們都知道斷臂維納斯與羅丹創作的巴爾扎克像,維納斯因為其殘缺不全的身體而給我們更大的想象空間,巴爾扎克像因為被截斷的雙手而變得更加簡練。
我國的現代陶藝在繼承了本國傳統陶藝技藝的同時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追求自我的內在表達和個性的反映。在物質上追求泥土、釉料、柴火等的渾然天成。在材料方面,追求突出材質的特性,綜合運用多種材質。在造型方面,不再像傳統陶藝中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完整與完美性,甚至有意識的突破形態空間,成就作品在造型上的殘缺之美。在裝飾方面,突破傳統的裝飾技法,現代陶藝創作中突破的運用表面肌理裝飾與釉料的缺陷之美進行裝飾。
現代藝術思潮是對傳統藝術觀念的某些方面的顛覆,在現代藝術思潮影響下的現代陶藝,也是對傳統陶藝某些方面的革新。傳統陶藝中的認為的某些瑕疵、缺陷,卻在現代陶藝的創作中被推崇。現代陶藝的殘缺之美主要體現在裝飾的殘缺之美以及造型的殘缺之美。裝飾的殘缺之美是指有機的運用肌理的表面裝飾以及釉料和火焰的缺陷之美的運用。釉料殘缺之美主要包括縮釉、龜裂、起泡等。而現代陶藝造型的殘缺美是指在現代陶藝的創作中,有意識的對完整的作品的造型進行突破。我們經常說不破不立,運用到現代陶藝創作中而言,通過合理有規劃的對完整的形體進行破壞,創作出具有的開創性的新形體以及新意識形態。
一、現代陶藝造型中的殘像
現代陶藝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意或者無意的突破原有的完整造型,突破作品的原有形態空間,成就作品在造型上的殘缺之美。此時的陶藝作品雖不再具有原有造型的完整性和容器形的包裹性,卻通過造型上的突破,作品由內向外產生一種張力,更加強烈地闡述了創作者需要傳達的藝術語言。陶藝作品也通過造型上的突破,形成虛與實相結合,陰形與陽形相統一,內形與外形相映襯,最終形成一個更有層次感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有規律有意識的對造型進行破壞,在現代陶藝創作中表現為殘像,現代陶藝創作的殘像落實到作品上來說,具體的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口沿的殘像、體表的殘像、形體的殘像。
口沿的殘像,口沿作為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陶藝作品造型的基本元素,體現在陶藝作品中其一為平滑而完整的邊緣線,另一種為殘缺的邊緣線。殘缺的邊緣線將單調且簡單的口沿線變得靈動、流暢且賦于變化,單單改變口沿部分的線條就將簡單的作品通過造型的突破,而使得陶藝作品變得生動有靈氣。而口沿部分的處理可以是連綿起伏的曲線相連,也可以是口沿部分某塊局部的簡單圖案處理,或者是兩者相結合。根據作品的需要,創作者所需要表達的情緒而處理口沿部分,使得作品最終的效果符合設計者的思路。
體表的殘像,現代陶藝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使用適宜的技法造成作品的坯體表面的部分殘缺,使得作品的表面肌理更為豐富且富有變化,使得作品具有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受眾更為廣大的想象空間。體表的殘像常使用技法有干裂法、劃破法、撕裂法、擠壓、切割、鏤空、刻劃等等。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不同的作品表達需求采用某種或者多種技法,對坯體進行裝飾。體表的殘像可以是較為隨意的,如干裂、劃破、擠壓等,也可以是有規律可循的,較為嚴謹的,如切割、鏤空、雕刻圖案等等。
形體的殘像是指陶藝作品在整體造型上有某些部分缺失,即作品所呈現出的只是主體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觀眾通過主觀的想象,會自然而然將缺失部分補齊,使得作品在不同的觀眾心中形成千萬個不同的作品。因此形體的殘像一般缺失的是某些非主體部分,如果缺失的是主體部分,將影響受眾的視覺感受,以至觀眾與創作者陶藝作品上在難以形成共通。
二、現代陶藝造型中殘缺語言的視覺之美
現代陶藝作品看似殘缺不全的外殼里,卻都包裹著一個完整的內核。雖然現代陶藝作品可能在口沿部分、形體表面或者在形體整體上有部分殘缺,但創作者的創作的精神理念一定是貫穿始終且完整的,而作品創作中的所有的一切造型、裝飾等都是為其理念而服務。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文化素養、心理情景等方面的不同,對同一件陶藝作品會給不同的審美感受,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審美體驗。如形體殘缺的現代陶藝作品,一件人體造型的作品,缺失部分四肢,有些人面對此類作品時,會想象出線條優美的動態肢體語言,有些人會想象出線條粗獷的靜態肢體語言等。但不論如何,殘缺的造型提供給受眾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給人們更多審美感受。
三、現代陶藝造型中殘缺語言的心理之美
現代陶藝造型中的殘缺除了在視覺上給予人們美好感受外,在心理層面同樣具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表現在陶藝造型的缺失給受眾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給人以理想和希望之美,另一方面表現在陶藝造型的缺失給受眾帶來向外延伸的張力,給人以力量和擴張之美。在傳統國畫藝術里,畫面講究留白,強調畫有盡但意無窮,給觀眾以更為豐富的想象空間。而現代陶藝中,造型上雖有所缺失但因為作品內在的聯系,使得觀眾展開想象,給人們更為廣闊的審美感受,不同的觀眾在面對同一件作品的缺失時看到的、感受到各種不同的延伸之美。在想象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與創作者通過作品在精神層面形成互通。在書法藝術里,筆跡講究筆斷但神續,是指在整幅作品中,筆跡雖有間斷但因為主體的延續性,表面看有間隔但其內在核心的精神是延續的。現代陶藝作品也是如此,外在的造型是雖是不完整的形體,但其內在始終因為創作的精神和靈魂的完整,觀眾會主動地將殘缺進行聯想并去填補空缺,使得作品的內在得到向外的延續,形成一種由內而外的張力,讓觀眾感受到作品有一種向外延展的力量之美。現代陶藝造型中的殘缺語言具有鮮明的表現性,通過作品在造型上的部分缺失,給觀眾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給人以理想和希望的心理感受,因為作品在造型上的部分缺失,喚起觀眾對于形體的補償心理,形成的一種對外張力。
現代陶藝中殘缺語言的出現,是現代藝術對傳統藝術的某種顛覆,是藝術創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時,突破束縛的自然表達。因此我們對于殘缺藝術語言的表達不應該簡單的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或是獵奇,而是應該將殘缺之美視為相對與完美而言的一種特殊之美,將其視為一種表現形式,把握作品內在的靈魂,一切表現形式只是為主體思想精神而服務,使得作品真正外在與內在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莉,朱斐翡.淺談陶瓷藝術中的殘缺美[J]. 陶瓷學報,2009年12月.
[2]何芹.現代陶藝創作的殘缺美[J]. 大舞臺,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