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瑜 陳秋華 丁穗娟
大學生利用MOOC自主學習的統計分析與研究
——以廣西醫科大學為例
韓江瑜 陳秋華 丁穗娟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1]是依靠網絡平臺為媒介提供優質資源的教學視頻,自2012年mooc在中國掀起一股新興潮流之際[2],各大高校也紛紛引進網絡課程。而我校廣西醫科大學也在網絡課程的探索中做出諸多舉措,在儲備庫的資源以及網絡平臺的構建上可見其用心,更是在2014年引進大量mooc。但在我們的研究調查下,發現學生中甚少有人了解mooc,參與度不理想,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更是稍遜傳統教學課堂,以及網絡課程的內容形式過于冗長、單一,普及面狹窄等,導致效果不盡人意。因此,應豐富mooc課程資源,引進內容形式多樣化的不同課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師生互動的機會,讓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考核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MOOC 自主學習 廣西醫科大學 分析與研究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1]也稱為慕課,是一種基于網絡、針對大眾人群的學習課堂,其憑借內容多元化、使用方式簡便、普及度廣泛等特點迅速在全球流行,人們可以免費或是低價隨時隨地在線汲取知識。Mooc的概念在2008年被斯蒂芬·道恩斯等人首次提出,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已在巴克敏斯特·富勒關于教育工業化的演講中初見端倪[3],直至2012年掀起了一股浪潮。
廣西醫科大學于2014年首次嘗試引進大量通識課的mooc,學生通過選課系統,從mooc、微課資源網絡平臺(即爾雅通識課http://gxmu.tsk.erya100.com/studentLogin、麥課在線http//www.itongshi.com/)提供的課程中選擇喜歡的課程作為選修課,其中涵蓋大量的人文、科學等課程,如口才藝術與社交禮儀、魅力科學等,同學們通過參與課程的學習和考核,可獲得相應的成績和學分。
然而,自我校引進網絡課程以來,還未有人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質量進行分析與評價,因此我們無從討論該模式對大學教育成效與否。于是,本研究小組以本校為例,選取部分樣本進行跟蹤研究,了解學生們對mooc、微課等的認知程度和參與度,內容包括學生的登陸次數、在線學習時間[4]、互動頻率以及學習成績等,并對此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從而給學校的教學評估提供參考?,F研究結果如下:
(一)性別分布
對所搜集的211份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后,發現填寫的問卷的同學當中主要為女性,共有139人占比例達65.9%,男性有72人占34.1%。
(二)年級及專業分布
在211名填寫問卷的的同學中大一所占比例比較小,僅為1.12%,大二所占的比例最大為59.72%,大三次之為38.86%??芍獙W校該加大對大學新生的推廣力度。在所調查的參與MOOC課程的211位學生中,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人數最多,共有147人,占比例達69.7%。排第二,第三的為社會工作和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分別有13人(6.2%),11人(5.2%).從學歷程度來說,選擇MOOC的學習的學生大多是本科生,說明MOOC的普及程度不夠,希望能考慮普及研究生和??粕瑪U展我校學生的知識面。
(三) 對MOOC的認知程度
在對已經選修過相應網絡課程的211名同學的調查中,有29.86%的學習者主要通過朋友推薦了解的,還有26.07%的學習者是通過老師推薦了解的,另外還有25.59%的學習者是自己了解,剩下的18.46%的學習者是通過其他途徑來了解MOOC從而選擇課程。在對已經選修過MOOC的同學的調查的同時,我們也對173名從未選修過網絡課程的同學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有42.2%(73人)表示根本不了解MOOC是什么,有34.1%(59人)的同學是通過老師推薦和學校宣傳了解MOOC的,有13.9%(24人)是通過朋友推薦了解MOOC的,有6.9%(12人)的同學是自己了解MOOC的,有2.3%(4人)是通過其他途徑了解MOOC的。在兩組數據中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通過老師推薦和朋友推薦進而認識和了解MOOC的,但是仍有大部分從未選修過MOOC的同學根本不知道MOOC是什么。
從表1可知實驗組有輟學者為26人,占總人數12.3%;無輟學者為185人,占總人數87.7%。從表2可知實驗組輟學者選擇“未跟上課程進度”人次為10,所占比例為4.7%;選擇“課程太難”人次為4,所占比例為1.9%;選擇“沒有堅持的動力” 人次為9,所占比例為4.3%;選擇“MOOC學習時間占用太多個人時間” 人次為9,所占比例為4.3%;選擇“網絡或計算機問題” 人次為2,所占比例為0.9%;選擇“其他”人次為3,所占比例為1.4%,6個輟學原因可有重疊選擇??芍徽{查學生有輟學情況者較少,其中“未跟上課程進度”、“沒有堅持的動力”、“MOOC學習時間占用太多個人時間”為輟學者輟學的主要原因。

表1 實驗組有無輟學情況

表2 實驗組輟學者的輟學原因
對于網絡課程形式的選擇,被調查學生選擇“視頻講解”的人數為127,占總調查對象的60.2%;選擇“PPT展示”的人數為16,占總調查對象的7.6%;選擇“動畫”的人數為66,占總調查對象的31.3%;選擇“其他”的人數為2,占總調查對象的0.9%??芍耙曨l講解”的網絡課程形式是絕大部分學生偏向的選擇。
對于網絡課程視頻資源的時長,被調查學生選擇“20分鐘以下”的人數為107,占總調查對象50.7%;“20-30分鐘” 的人數為89,占總調查對象42.2%;“30-40分鐘”的人數為10,占總調查對象4.7%;“40分鐘以上”的人數為5,占總調查對象2.4%??芍?0分鐘以下的視頻時長更能被調查學生所接受。
對于網絡課程主題的增加,被調查學生選擇“專業知識”的人數為40,為全部人數的19.0%;選擇“科普類知識”的人數為56,為全部人數的26.5%;有107人選擇"生活常識",所占比例為50.7%;僅2人表示"無所謂",只占0.9%;剩下3人提出"其他"的意見,為1.4%。可知“生活常識”主題的網絡課程在被調查學生中更受歡迎。
在“希望微課在哪個教學環節進行的調查中”,有37%的同學希望在學習新課的環節進行微課教學,有32.7%的同學期待在課后復習的環節進行微課的學習,而有25.6%的同學想在課前預習的時候進行微課的學習,另外還有5.7%的同學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希望在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想學習的知識點選擇所需的微課內容等。
在211名選修MOOC課程的同學中,從學習成績看,有5.67%的同學低于60分,60-69分的同學所占比例為3.24%,而另外6.48%的同學達到70-79分,在80-89分之間的同學則有24.70%,絕大多數即58.30%的同學都在90-99分上下,100分人數則僅占1.62%??芍^大部分選擇MOOC課程學習的學生學習效果良好,學生在MOOC課程的幫助下達到有效學習。
在對同學們使用網絡課程學習的收獲”的調查中,總共211份有效問卷中有42.2%(89人)的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中被普及了科學知識;有38.9%(82人)的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中提高了個人修養;有10.9%(23人)的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中提升了專業技術;有8%(17人)的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的收獲中選擇其他,包括自主學習興趣的提升,獨立思考能力的增強,對傳統課程教學看法的改變等。
在對“網絡課程存在的不足”的調查中發現,“乏味冗長,內容枯燥”(43.75%)、“缺少師生交流”(35.10%)是學習者認為網絡課存在的兩個最大的缺點,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14.90%)認為網絡課程主題過于空泛。也有一部分人(6.25%)選擇其他,其中包括有不能及時解決課程中產生的疑問等。
通過以上的調查分析,我們對MOOC在我校的推廣情況,MOOC課程設置的情況,MOOC帶來的好處與存在的不足均有了一定認識,下面分別加以總結闡述,并提出建議。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分析
調查發現填寫問卷的同學中,女生占比例達65.9%,男生占34.1%,考慮到問卷收集主要來自臨床醫學、社會工作和醫學檢驗這三個男女比例大致相當的專業,反映了女生比男生更傾向于選擇在線自主學習。這也許與男生女生的不同的性格特點有關——男生開朗活躍,女生內向文靜。填寫問卷的的同學大部分為大二,大三的學生,大一所占比例比較小。這也許與大一同學擁有個人電腦的人數偏少有關。也從側面反映了在線自主學習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希望學校圖書館能配備更多的硬件。
至于對MOOC的認知程度,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通過老師推薦和朋友推薦進而認識和了解MOOC的,但是仍有大部分從未選修過MOOC的同學根本不知道MOOC所謂何物。這提示學校對于MOOC的宣傳推廣仍有不足。
(二)學生選擇MOOC課程的傾向的分析
調查得知,絕大部分學生喜歡時長20分鐘以下的以視頻講解為主的網絡課程形式,可見“短而精”的視頻網絡課是以后應大力推廣的課程。另外,“生活常識”和“科普類知識”為主題的網絡課程在被調查學生中最受歡迎。這提示我們,學生更愿意在網絡選修課中學習一些在課堂上學不到的,但是又貼近生活且有實用意義的課程,這一類別的網絡選修課數目值得增加,可以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堅持的動力。
傾向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時進行微課學習的人數差別不甚明顯,說明使用微課的時段對于學生影響不大。
(三)MOOC課程學習的輟學情況的分析
調查得知,輟學者占總人數的比例為12.3%,其中“未跟上課程進度”、“沒有堅持的動力”、“MOOC學習時間占用太多個人時間”為輟學者輟學的主要原因。這提示我們,在保證知識量的基礎上,適當減少網絡選修課時長,多推出“短而精”的主題豐富多樣的網絡課 ,有助于課程的開展。
(四)MOOC課程的學習成績的分析
根據調查分析,學習成績在80分及以上的同學占84.6%,可知在本校的考查要求下,絕大部分選擇MOOC課程學習的學生學習效果良好,學生在MOOC課程的幫助下達到有效學習。
關于學習的收獲,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中被普及了科學知識,提高了個人修養,部分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中提升了專業技術,少部分學習者在MOOC的學習的收獲中包括有學習興趣增加的,獨立思考的意識的激發,他們對大學課堂教學的固有看法的改變,團結協作的意識的增強等。這些結論可以作為我們設置網絡選修課的依據。在豐富多彩的課程的基礎上,更多的設置“生活常識”和“科普類知識”的選修課,適當增設一些歷史類課程和人文類課程,并根據學校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設置與之匹配的專業類課程 。
(五)網絡課程欠缺之處的分析
調查發現,“乏味冗長,內容枯燥”、“缺少師生交流”是學習者認為網絡課存在的兩個最大的缺點,內容主題方面,建議是按照上述結論,合理安排網絡課時長,設置適合的課程。而缺少交流方面,則是希望學校在設置相關課程時,能在某一時間段安排相應的老師與同學們一同在線,以期能及時為同學解惑,增進師生交流。
MOOC作為開放教育資源的一種新模式,對我校課程教學改革注入了強大的推進劑,也是在我國前期開展的課程教學改革試驗的階段性成果——國家精品課程和視頻公開課的基礎上的一個重大飛躍[5]?,F階段,我校多數學生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與課堂進行學習。而MOOC的開設是一次良機,能促使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促進網絡學堂與傳統課堂相結合。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校MOOC的開展目前還未臻完美,仍然有較多的不完善之處需要我們去改進。以下就最主要的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首先,課程缺乏總體規劃[6]。據調查分析,我校推出的課程不能很好地與學生的個性傾向相適應。我們發現,生活類科學類的課程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然而歷史人文政治類的課程仍偏多。此外,這些課程模式只是簡單的以內容共享為中心,沒有從學習者的思維方式、學習需求、實際環境出發來考慮,這樣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動力不足,不利于MOOC的推廣。建議學校設置課程時,能夠征集同學的意見,以開展豐富多樣的、適合不同群體的課程。
其次,學生的學習體驗缺失[7],課程的交互性不足。目前我校的在線學習模式,學生僅僅是根據屏幕前的課程進行自主學習,無法面對面交流和進行實踐活動。學習者不能提出自己問題并得到老師的答疑,不能與其他人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更不能親身實踐去檢驗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剛剛學習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縱然能看到“現場”,扮演的角色卻更像是個不得不沉默的旁觀者。建議學校能讓更多的老師參與到課程中來,教師既能進行課堂教學,又能擔任有關 MOOC 課程的解惑答疑的角色,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再次,對于學生的評定標準和考核制度不甚完善[7],學習效果難以正確評估。據調查,在我校的考查機制下,學生的學習成績不低。然而,某些課程的評價標準僅僅是觀看課程時長,學生及時進行簽到的頻數;某些課程在播放的過程中雖然會有提問和隨堂測驗,每次課結束之后也會有課后測驗及學期末的考核,但是卻不能保證上課的是學生本人——淘寶上各式各樣的“代考代課”正大行其道;某些課程可以借助機器自動評分,但是對于最能體現學生自主思考的主觀題卻無能為力。所以,不要被看似差強人意的學生成績迷住雙眼,要承認在學校現有的考查機制下,學生的成績體現與學習成效難以劃等號。建議設立符合我校現狀的評定標準和考核制度,例如引進先進的防作弊防代課技術,期末考試時進行實地考核等。這樣才能讓設立網絡選修課的初衷得以實現。
總之,MOOC作為現代教育的新興事物,勢必存在著眾多先進之處,也會有諸多不完善之處。我們要做的,是在盡可能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認真研究,努力實踐,參照 MOOC以提升我校精品課程建設水平[5],促進傳統課堂與網絡學堂的融合,最終使同學們能掌握到更深更廣的知識,綜合知識素養得以提升。(通訊作者:丁穗娟)
[1]楊陽.MOOC在卓越英語教師培養中的應用路徑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2):183~184.
[2]戴朝暉.MOOC熱點研究問題探析——全國首屆MOOC時代高等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啟示[J].外語電化教學,2015(1) :73~78.
[3]鄧玉春,毛布.MOOC在高等教育應用中的建議[J].福建電腦,2016(6):161~162.
[4]宋麗光,林葉.開放教育學生的學習障礙與輔導對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5):105~107.
[5]劉繼斌,趙曉宇,黃紀軍,等. MOOC對我國大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6):3.
[6]汪基德,馮瑩瑩,汪瀅. MOOC熱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104~111.
[7]高地.MOOC熱的冷思考——國際上對MOOCs課程教學六大問題的審思[J].遠程教育雜志,2014(2):39~47.
(作者單位:廣西醫科大學)
本文系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利用MOOC、微課在線自主學習的統計分析與研究。
通訊作者:丁穗娟,女,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