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雙

作為重要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光大銀行近年來品牌認知度不斷提高。然而,其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卻一直不盡如人意。
在所有上市銀行中,從PB(市凈率)、PE(市盈率)等一些估值指標看,光大銀行一直是最低的幾家之一。估值的高低反映著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預期。那么,相較于其他銀行,光大銀行存在哪些讓人擔心之處,令投資者有著較低的預期?
從銀行業整體來看,壓制其估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當屬資產質量問題,資產質量的好壞反映的是銀行的核心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的高低。
具體到光大銀行,受宏觀經濟下行及貸款規模增長影響,2016年度,其不良貸款余額有所增長,撥備覆蓋率小幅下降,風險抵補能力有待提升,同時撥備計提也對該行盈利水平形成一定挑戰。
這種情況在2017年一季度有所改善:截至報告期末,光大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291.9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9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4%,比上年末下降0.06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57.64%,比上年末上升5.62個百分點。但總體來看,2017 年資產質量整體仍有一定壓力。
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于5月份發布的《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2017年1季度報告》(下稱《報告》)中,光大銀行被列為系統性金融風險應得到宏觀審慎監管主體特別關注的四家機構之一。
《報告》顯示,這四家股份制銀行的SES值(系統性預期損失值)或SRISK值(系統性風險指標)仍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光大銀行的SRISK值較之去年同期水平(2016.03)上升了3.25%(金融行業平均下降15.81%)。
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提升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至關重要。近兩年,光大銀行發展速度非常快,比如2016年總資產同比增加26.9%,風險加權資產同比增加21.9%,這么快地壘規模會大幅消耗資本金。
也正因為如此,從MPA考核的角度比較2016年各家銀行資本充足率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差額,可以看出,光大銀行具有較低的安全墊。
為改變這種狀況,在今年3月份發行了300億可轉債后,光大銀行又于5月份公告稱,擬向光大集團和華僑城集團公司非公開發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此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10 億元人民幣,其中華僑城認購不超過200億,光大集團認購不超過110億。
此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在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補充本行核心一級資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非公開發行的發行價格為4.72元人民幣等值的港幣/股,這遠高于光大銀行在二級市場的價格。
不過,股東們能拿出真金白銀,在一定程度也說明光大銀行的未來并不像其股價所昭示的那么壞。持同樣想法的,還有光大銀行主要股東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港交所資料顯示,該股東于5月22日場內增持公司好倉1500萬股,耗資5260.5萬港幣。
有了重要股東站臺,投資者對光大銀行的擔憂可能會有所降低。但預期管理并不限于對消極因素的清理,還要有對積極因素的強化。在銀行業同質化經營嚴重、競爭加劇的今天,要想真正提升投資者信心,光大銀行必須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競爭優勢。在這方面,光大銀行還有很多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