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高校畢業生規模依然保持著上升的態勢。相關數據表明,2016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65萬人,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更加龐大。《關于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的通知》指出,要將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全部納入公共就業服務范圍,力爭使每一位有就業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實現就業或參加到就業準備活動中,完善實名精準服務制度,促進人崗匹配,建立專門臺賬,提供“一對一”指導和服務。可見,我國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那么,大學生畢業不選擇就業或者不著急就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引導離校畢業生就業?如何調動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考慮和研究的問題。
一、離校高校畢業生未就業的原因
1.高校的原因
(1)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中國勞動力技能缺口研究報告》顯示,高等院校專業設置、招生規模與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就業準備不足。其中,有70%的大學生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實用性不強。尤其是在與用人單位的直接對話中,面對與實際工作有關的面試問題,多數畢業生均不能給出有效的回答,有的甚至答非所問。另外,調查還顯示,新畢業的就業大學生中,有30%以上在半年內離職,其技能結構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且對工作的滿意度低。
(2)社會實踐機會少,缺少實習崗位。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工作經驗,而多數高校沒有為畢業生提供實習的機會,這就使得學生無法了解所學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也就脫離了社會大環境,無法認清社會現實。而企業恰恰需要的是有實際工作經驗同時具備理論知識的人才,所以哪怕畢業生的學業成績再優秀,如果沒有實踐經驗,也是紙上談兵,無法得到企業的認可。
2.畢業生自身的原因
(1)觀念不同,選擇性失業。高校畢業生對畢業后的打算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深造型。這些學生中有考研、準備出國留學、備考司法考試、備考注冊會計師考試的等等,這些學生選擇打造自己,提高自身素質,意在不讓自己處于激烈的就業競爭之中,抑或在競爭中能拔得頭籌。二是松懈型。這些畢業生冠冕堂皇地給自己設定了“畢業緩沖期”或者“校園—職場過渡期”,畢業后選擇游玩放松,試圖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尋得一片“凈土”,實際上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此類學生很難在放松之后,再進入擇業的正確軌道。三是依賴型。這類學生往往家庭條件比較好,沒有生存壓力,而自己又缺乏主動就業的意識,完全依靠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員的幫助,這類畢業生很容易成為“啃老族”。
(2)教育成本高,擇業就高不就低。還有畢業生認為,自己在接受高校教育時,付出了教育成本、時間成本,理應在工作中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不少人給理想的工作設定好了條條框框,例如工資高、福利好、工作輕松、壓力小、沿海發達地區、離家近等。加之一些網絡媒體具有導向性的宣傳,使畢業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抱有較高的期望值,而市場所能提供的現實水準卻遠遠低于他們的預期,這就導致這部分大學生擇業就高不就低。
(3)心理障礙,不敢就業。一部分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溝通恐懼,害怕與人溝通,找工作面試的時候,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吞吞吐吐,甚至不能開口。另一部分畢業生害怕受挫,擔心自己的觀點會遭到別人的嘲笑,擔心自己說錯話而導致面試失敗。這些畢業生往往會產生觀望的心理,例如,“等畢業以后再說”“看別人是怎么找工作的”“可能還會有更好的機會”等。還有一部分人有職場恐懼癥,表現為不適應新環境,不適應從學生到職員的身份變化,無法協調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等,他們在就業之前就已將自己的心理擊垮。正因如此,他們錯過了應屆畢業生就業的黃金時期,成為一名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
3.社會的原因
(1)經濟發展狀況對就業機會的誤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是主要就業聚集地,新興服務業(金融和IT)、國有企業和新媒體等在這里駐扎,能夠提供工資水平高、社會保障健全、社會福利較好的工作崗位。而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就不受畢業生的青睞,這里提供的職位種類較少,工作待遇要比發達城市差,其他福利待遇也不及發達地區健全,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也無法與東部城市相提并論。地區的差異促使大批畢業生聚集于發達地區,出現人才過剩的現象,甚至有些畢業生放棄所學專業,投其所好,轉行到高收入職業,這就不免有人發出“競爭激烈”“史上最難就業”的嘆息。
(2)社會監管力度不夠,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高校畢業生缺乏獲取規范的就業信息和社會經驗的渠道,導致很多大學生剛畢業找工作時,容易上當受騙,盲目相信“高工資、低付出”的宣傳,無法辨認虛假招聘信息或利用招聘進行欺詐的行為。加之社會對正規的就業渠道宣傳力度不夠,高校畢業生法律意識淡薄,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恐職心理,不愿意再去找工作。
二、如何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進行職業指導
1.加強就業觀念指導,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與對其他失業人員的觀念指導不同,對畢業生就業觀念的指導,主要依靠各高校的職業指導教師。應鼓勵高校在畢業生離校前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根據專業發展方向確定職業目標,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通過案例分析幫助他們理性對待就業。
幫助學生了解職業。講解當前人力資源市場的狀況,收集職業信息,分析各職業的特點、崗位的勝任力標準、職業發展途徑、職業優勢和職業風險等,尤其要結合職業的需要,促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掌握核心技能,塑造典型特質,最終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職業,選擇職業,將自己打造成適合職業發展的優秀人才。
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對畢業生進行職業素質測評,促使其了解自己適合的工作,了解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從職業需求的角度對個人狀況進行分析,從而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選擇職業。
社會就業機構或公共就業機構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指導,創建微博企業號、微信公眾號等,以信息推送的形式,變教科書式的指導為碎片式的微指導,發布內容可以包括典型案例展示、擇業新思路、求職小貼士、崗位勝任力標準、職業生涯早知道等。
2.加強就業心理指導,培養健康的心態
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和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加強對未就業畢業生擇業心理的指導,開設就業心理輔導專項課程,增強其心理承受力,消除患得患失、焦躁不安、急功近利、臨陣怯場、信心不足、悲觀消極等各種心理障礙,指導其盡快適應環境、融入社會,樹立信心和責任感,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換,用自己所學知識、所具備的特質、所掌握的技能在實際工作中腳踏實地做事,實現人生價值。
3.加強就業信息、政策法規指導,為畢業生鋪平擇業之路
通過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各大招聘網站、各行業協會等機構,收集和掌握社會需求信息,整理職業供需情況、職業變化趨勢、行業發展走勢等信息,預測就業動態和人才供需矛盾。高校要緊密聯系各人才服務機構,了解和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和各項校園定制服務及時將信息傳遞給畢業生。
指導畢業生重點關注教育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及各地區制定的行業性和區域性就業創業政策,解讀所在學校制定的就業工作具體實施意見。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根據畢業生的不同專業收集相關行業的就業創業政策信息,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幫扶。邀請人力資源部門的專家進校園,解讀《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社會保險等政策法規,指導學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重視勞動合同的簽訂和社會保險待遇,在擇業的道路上走出金錢至上的誤區。
4.廣泛了解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情況,提供上門指導
對部分不愿走出家門、信息閉塞或不能客觀認識自身存在問題、尚無接受職業指導意愿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應采取由社區(村)勞動保障協理員親自上門走訪、發放宣傳材料的形式,讓他們了解就業服務內容、了解就業優惠政策,激發他們的就業意愿,鼓勵他們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同時,根據摸底調查結果,選擇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感興趣的行業企業,組織大學生專場招聘會,設置職業指導咨詢臺,現場提供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幫扶建議,有效推進職業指導服務。
三、小結
高校畢業生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做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工作是提升人才競爭力的關鍵。加強對于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可以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有效避免人才浪費現象,充分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積極的作用,從而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