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洪
一、引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前言中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新的教育理念著眼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創造精神的鼓勵,那么,營造和諧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寬松自由、沒有壓力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應該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一個極重要的條件。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融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上課時,教師要做到精神飽滿,用語言或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欲望。教師在課堂上要真正和學生建立意識上的平等,而不應居高臨下。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教師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唱歌曲的時候,尤其在低年級教學時,教師應多給予學生一些親密的語言與動作。當他們表現出色的時候,我們可以摸摸他們的頭或是豎起大拇指,說一聲:“你真棒!”;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拍拍他們的肩,說一聲:“要加油!”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把關愛和笑容留給學生,從而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
三、巧妙的導入方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復習導入、問題導入、故事導入、謎語導入、律動導入、情境導入等。我們可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征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成功的導入猶如一把開啟學生興趣之門的金鑰匙,能迅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導入情境。
比如,讓學生扮演烏龜爬行來體會四分音符節奏,扮演小兔蹦跳體會八分音符節奏,模仿小鳥飛體會附點二分音符節奏。在進行二部和聲練習時,讓一部分學生扮演大青蛙,一部分學生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得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聲,小青蛙應一聲,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這樣學生能很快掌握二部合唱,也唱得準音。這樣,教師和學生一起沉浸在童話世界里,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其主體作用。
在教學《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時,教師就可采用情景導入法,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看到綠綠的田野、美麗的花兒、可愛的動物……讓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讓學生有興趣學唱歌曲。不管是什么歌曲,只要采取了恰當的新課導入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四、積極引導探索,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并加以積極引導,使之成為創新思維的源泉,這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認真完成的“課題”。根據音樂是由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并在空氣中傳遞的原理,教師先放《人是如何發聲的》錄像片;再順著這一原理,幫助學生培養“鑼鼓、笛、琴是如何發音”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根據“吹、拉、彈、奏”等不同演奏方法去嘗試制作幾種小樂器;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歌曲的特點,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打擊樂器,如碰鈴、響板和鈴鼓等,讓學生在一邊聽音樂的同時一邊為所學歌曲伴奏。
教師還可以根據小學生所學歌曲的內容,讓學生利用身體或是身邊的學習文具理解歌曲的特點,并讓學生根據歌曲的特點敲一敲、打一打,引導小學生去發現這些打擊樂器或文具發出的音色特點。另外,學生在唱歌的同時也可以敲擊打擊樂器,這樣不僅豐富了歌曲形式,還訓練了學生的節奏感。
五、讓學生積極動手實踐,增加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的手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站立起來學習,并引導他們:根據對歌曲的認識用手打節拍;根據自己對歌曲的想象理解,用手表達情感;有時,還要制作一些樂器給歌曲配樂、配節奏。這些動手的活動,都不失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十個手指演奏樂器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美、完善美的過程,無論是管樂器、弦樂器,還是打擊樂器,都離不開雙手的實踐訓練。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為手的指法、手指移動快慢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學生在訓練中就嘗到了創造的樂趣,明白了該用怎樣的情緒去演唱這首歌曲,也對歌曲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六、結語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重點。教師在教學時要遵循教學規律,不斷鉆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指導學生自行探索,靈活應用所學的音樂知識,真切感受主動參與課堂的樂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