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初中“三修”體育課程模式,即“七年級基礎內容普修+八年級中考項目模塊選修+九年級中考項目針對性選修”的遞進式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新課程標準5個領域即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運動技能的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示范性初中 “三修”體育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195-02
在新課程背景下探究初中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的新課程模式十分重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怎樣構建初中體育與健康高效課堂的新課程模式呢?
什么是課程模式?根據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特點,體育課程模式我們可以將它定義為是在某種課程理念統領下具有一定體育課程結構和育人功能并適用于某種特定體育教學環境的課程范式。一個完整的體育課程模式應具備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課程模式的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支持環境。在比較分析傳統體育課程模式和國內幾種代表性選項課程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七年級基礎內容普修+八年級中考項目模塊選修+九年級中考項目針對性選修”體育課程模式。
1 初中“三修”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原因與方法
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綜合化與中考體育項目的單一化、指定化使教學出現尷尬局面。很多學校的教學實踐,以中考體育項目技術傳授、技能掌握為核心的教學逐漸又替代了以“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新課改教學。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有效地學習、高效地學習呢?該校經過近6年的實踐,通過“三修”體育課程模式將尷尬局面打破,實現了“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新課改教學與中考體育優異成績的雙贏。
在調查問卷中,有90%和86%的師生認為初中體育課程應重視課程的基礎性和多樣性,內容的實用性、選擇性、可行性。在課程結構組合方式的調查中,教師們都認為學年間項目遞進式與模塊式相結合的形式能保證課程模式系統結構的最優化,從而實現中考成績高效化。
在七年級開設基礎內容普修課程的原因:一是新生都來自不同的小學,體育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鍛煉方式各不相同。通過近一個月的常規訓練,養成良好的鍛煉意識和行為習慣,為后期的課程打下基礎。二是對新生班級進行行政班級教學有助于培養集體主義思想、團隊精神,實現班級教學管理整體化。三是田徑和體操的教學內容對促進人體體能和身體形態發育有著特殊的作用。因此,根據學生身體發育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田徑和體操內容作為普修課程是很有必要的。普修的主要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理論、田徑、體操、球類的基礎知識、健康教育理論及選修課程必備知識等5大單元。
根據中考項目的設置,在選修的方式上,主要存在內容的針對性教學與模塊過渡到針對考試內容的教學分歧。85%的師生選擇“拓寬知識,重能力”的模塊過渡到針對考試內容的教學方式。只針對考試內容進行單一的教學會引起課堂的枯燥、單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不到完善與提高,興趣特長也得不到拓展與發揮,于身體和心理都不宜。
模塊選修與項目選修的主要區別在于課程自由度的開放上。初中體育選修的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從模塊方向過渡到自主選擇項目上,又要保證所選內容的遞進性;既要提升體育鍛煉的能力,保證興趣的持久性,更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從一年半的行政班循環教學轉入八年級下半期進入“項目選修”是可行的。扎實的體育基礎起到了1~2項的專修項目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選擇的合理化、興趣化,使學生目標化,針對體育中考內容有的放矢。一年半的有效專修課程學習,為高中階段的體育模式選修和終身體育習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適合學生體育需求的項目是課程模式的“磚塊”。把興趣和特長融合的課程才是好的體育課程。實踐證明: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民族體育項目等頗受學生歡迎,而田徑、體操、武術等項目因練習苦、累、枯燥等原因,學生不喜歡。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及本校初中教學實際,制定了“籃球+田徑類(短跑、中長跑、立定跳遠、投擲)+體操”、“排球+田徑類(短跑、中長跑、立定跳遠、投擲)+體操”、“足球+田徑類(短跑、中長跑、立定跳遠、投擲)+體操”、“小球類(羽毛球、乒乓球)+田徑類(短跑、中長跑、立定跳遠、投擲)+武術”、“民族體育+田徑類(短跑、中長跑、立定跳遠、投擲)+武術”共5個模塊選修課程和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民族體育等6個項目選修課程。
2 初中“三修”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的理論基礎
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發展經過近百年的歷史,研究重點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重視中學體育教學,以發展人基本活動能力為中心,并根據氣候差異特點補充不同體育教材。在20世紀60年代,體育教學中增加教材的統一性和靈活性,選用教材占到20%,增加體育基礎知識的實踐,開始擺脫蘇聯體育教學帶來的影響,重視我國實際情況。在20世紀80年代,教材編排開始打破原有競技體育項目的限制,重視發現人體基本活動能力,增加跳躍、單杠等基本活動能力。在20世紀90年代,明確體育教學總目標,體育教學開始逐漸規范化和系統化。在21世紀,體育教學強調增強學生身心發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強調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增加體育選修課的比重。這些能夠為“三修”體育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3 初中“三修”體育課程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比較
華東師大教授在《體育教育展望》中提出體育課程內容應該提倡健康第一原則,推廣使用新的體育課程教育理念,重視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并重視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我國不少學者開展全面剖析體育課程內容研究,指出傳統體育模式普遍存在偏、難等問題,課程內容過于學科化,組織形式比較單一,教學效果不佳,而且個別中學在體育模式開展中存在重點不突出的問題,過于重視學科化發展,忽視了學生主體性,課程內容靈活性不高。
目前初中體育課程改革開始出現選修課程模式,極大地提高了體育課程建設的靈活性。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提出,不少學者開始研究初中體育模式研究,顧芬華很人在研究中指出體育課成設置應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把體育課程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得到等大的選擇性和自主權。張金生等人在分析中認為體育課程應該重視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終身體育發展奠定基礎,并指出在教學中應根據學校體育場所和資源選擇運動項目,指導學生形成自身運動技能,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體育教學。毛振明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中學體育課程內容應該分為不同層次,在體育教學中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在教學中需要包含大單元和小單元。也有學者研究體育課程分段理論,重點確定學習領域,然后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發展特點,科學規劃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課程,并構建不同學習領域中的目標,增強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性。隨著校本教研制度的逐漸推廣使用,不少示范性初中開始探索體育教育改革,不斷用選擇各種教育模式,為體育課程研究提供很多新鮮素材。
初中“三修”體育課程模式,既順應了中考體育趨勢,又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完成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五個領域目標,對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彰顯了學生的個性與優勢。
參考文獻
[1] 郭曉明.關于課程模式的理論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1(2):27-31.
[2] 張正中.示范性高中體育課程“三修”模式研究[J].體育學刊,20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