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燕
摘 要 分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說明文化背景在語言中的重要性,舉例闡述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貫穿文化背景知識。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背景 英語教學 貫穿
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學到了一些英語,心里非常高興,如能有機會和一個英美國家的人交談,往往會很興奮地把所學用于實踐,一股腦兒地問出:“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live? Where are you from?“ 沒錯,這都是老師教給的語句,可是被提問的老外心里非常的不舒服了,他覺得你沒禮貌,仿佛他是受審查對象似的,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知道,文化背景不同,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fā)生下列的情況,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chǎn)生誤會,對不同的人,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的方法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于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于一句話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fā)笑,一句毫無意義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然而在國內,同一個笑話會使觀眾前仰后合。這就是存在的文化差異性。那么,什么又是我們所指的文化呢?這里的文化有著他的特定的涵義,和中文的“他沒文化”中的“文化”不同。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類社會共享的產(chǎn)物,它不僅包括城市、組織、學校等物質的東西,而且包括思想、習慣、家庭模式、語言等非物質的東西。簡單地說,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方面,是文化主客觀的表現(xiàn)形式。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交際工具,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角度來講都理所當然地成為文化的載體,并在諸多方面體現(xiàn)文化。文化是語言活動的大環(huán)境,各種文化因素都必須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中。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所以,語言與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所學語言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貫穿文化背景知識呢?
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時,首先接觸的是日常招呼用語。在教學之前先介紹說明中國人和英美人士打招呼有什么不同,中國人見面通常愛說,“你去哪兒?”,“你吃早飯了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直譯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our breakfast ?”。外國人聽來會很奇怪,不知道如何應對。其實它的作用就相當于“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此外兩個中國人初次見面,沒什么特定的或習慣的漢語,而多數(shù)英美人士初次見面,表示禮貌都要說”I'm pleased/glad/nice to meet you.“分手時還要說”It's nice meeting you.” 另外送客時的客套也不盡相同,中國人是把客人送出門外,主人說:“慢走,走好”,客人說:“留步”。這些話不能直接用到英語中去,如果說“Walk slowly”"Stay here",聽起來則很別扭,意義模糊不明,英語中只要一句“Goodbye”就行了。介紹了迎來送往的習慣,學生知道了這些習慣背景,就不會犯這些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錯誤了。
在課文的教學中,抓住典型的故事、對話介紹西方的風俗人情。這和我們中國有著很大的差異,最明顯表現(xiàn)在他們對個人隱私的尊重上。對大多數(shù)英美人士來說,打聽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是不得體的。此外,政治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對方聲明不介意,否則應該避免提問。例如有那么一段小對話,一個中國女孩問一個美國老太太“How old are you?”?老太太說“It's a secret.”上這課書的時候,我給學生講了與英美人士交往時的禁忌,學生明白了這點后,就不會像個警察似的對別人盤問了。還有就是他們永遠掛在口頭的贊揚和感謝。我們中國人的美德是謙虛謹慎,而西方人則推崇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大方地接受別人的贊揚。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早造就了不同的社會觀。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贊揚別人,并接受別人的贊揚。接受贊揚時說“Thank you.”,而不要把中國人的“不,沒那么好,你過獎了”( No, not so good. You are over praising me.)直譯表達出來。
在教學中還應注意把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知識貫穿其中。例如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British”和“English”這兩個詞時,學生會不明白為什么兩個詞都指英國人。上這課書時,首先把英國國家的地理概況、國家的形成告訴學生,并指出這兩個詞的差異,當學生懂得了英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島組成,在歷史上由英格蘭統(tǒng)一了三島,因此,人們習慣上把英國人稱“English”,但更精確應該叫“British”,如你對一個蘇格蘭人或者威爾士人稱“English”,就不如叫他“British”更好。又如,有一課文出現(xiàn)了一個小孩對大人直呼其名,這與我國的國情是不同的。我國對長輩小輩的劃分明顯,小輩對長輩要絕對尊重,一般都不會直呼其名。而英美國家中你對誰都可以直呼其名,大家顯得很親切,這并不是沒禮貌的表現(xiàn)。
正確理解教材中的典故、諺語、習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的結構、搭配、含義都打著語言社會文化的烙印。一般來說,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如果學生不了解或者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就會影響他們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所以教師在教授課文前需以文化旁白的形式進(下轉第110頁)(上接第108頁)行文化背景介紹。比如,在分析英語習語時,可與其相關的傳說、神話故事、宗教、寓言與歷史背景相聯(lián)系。例如,sour grapes 意思是“酸葡萄”,表示因得不到而被說成是不好的東西。該習語出自《伊索寓言》。一只狐貍見到高處的葡萄而垂涎欲滴,但數(shù)次設法摘取卻沒有得到,只得悻悻離去,臨走時自言自語說那些葡萄是酸的。magpie(喜鵲),在西方文化中,此鳥是報兇不報喜的,所以,英語民族的人們認為此鳥是不吉祥的征兆,因而討厭它。而在中國,卻是真正報喜的喜鵲,人們聽到喜鵲叫很開心。
由此可見,要想真正把英語學習好,不了解英美人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不行的。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往往就會出現(xiàn)“義”與愿違。語言學習不僅僅是學習使用一種工具,同時也是學習一種文化。所以,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英語的語音、語法、詞匯、句型、習語,還要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英語語言本身,還要把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貫穿其中,指導學生正確地使用英語,這樣交流才會更和諧更融洽。
參考文獻
[1] 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