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晗+夏夏+徐添奇+周芮昕+王子琪+胡錕
摘要:互聯網時代,所有傳統領域無不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影響,教育問題在“互聯網+”領域同樣大有可為。在“互聯網+”背景下,針對傳統課堂的弊病,我們認為可以嘗試著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采用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公共選修課是高校教育的一大亮點,因此我們選擇從這一視角來探索“互聯網+”這一新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互聯網+;農林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教學模式創新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成為當今社會創新形勢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1]。我們認真分析并深入了解了“互聯網+教育”的概念,并以大學生的視角,去探索創新教學模式。
作為農林高校的學生,我們在近幾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許多高校開辦的藝術類公選課并沒有達到其預期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備及教學質量上存在著諸多問題,[2]所以本項目將以農林高校藝術類公選課為突破口,在“互聯網+”背景下分析農林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教學模式創新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背景,本項目研究人員于2016年春季和秋季學期,在南京林業大學針對這個項目開展了社會調查研究。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南林300位在讀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并形成了數據分析。現分析如下:
一、基本調研情況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專題調研中,為提高調研的科學性,調查對象的性別比為1:1。且由于藝術類公選課主要在大二年級開課,調查對象以大二學生居多,占62%,大一學生占10%,大三學生占15%,大四學生占13%。至于調查對象的生源地分布情況,則以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地區的學生居多。在調查對象中,至少了解“互聯網+”的學生占40%,而至少聽過的學生占79%。有了這樣的基礎,創新教育模式,將教育和互聯網結合起來會容易一點。
(二)對新模式的看法和態度
總體來說對新模式采取支持態度的學生占60%,中立的學生占38%,而不贊同的學生占2%。其中關于是否贊同“互聯網+”模式的問題,非常贊同的占18%;比較看好的占54%;沒有特別想法的占17%;不是很贊同的占11%。被調查對象對“互聯網+”模式在高校實行的可能性的看法:認為非??尚械恼?%;認為有些可行的占69%;認為可能性非常小的占23%。被調查對象對“互聯網+”模式將取得的結果的看法:20%的人認為該模式潛力大,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結果;73%的人認為該模式有一定潛力,但取得回報可能需要較長時間;7%的人認為該模式很難發展,但也并非沒有希望。
二、農林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教學現狀
針對當前教學模式的問題,我們了解了一下學生心目中真正理想的模式以及他們對于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關于對教學模式的種類選擇問題,被調查的學生以較高的頻率接受大學藝術類公選課采取網上授課的形式。其中網絡公開課和微課的支持率又比較高。從多選題的頻率來看,學生們認為新模式比較突出的優點是靈活方便、資源共享、交互性很強。這些優點的選擇人數都超過了180,而易于管理和自主性學習的選擇人數也超過了90。
對于“互聯網+模式”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的問題的看法,59%的人認為該模式會由于宣傳不到位,使學生對其了解不深;52%的人認為該模式的實際實施難度較大;48%的人認為可能由于大部分人的傳統觀念,該模式不太容易被接受;29%的人認為實施該模式成本過高,實施中會面臨資金缺乏的問題;44%的人認為該模式會導致上課效率低下。
另外,35%的人認為“互聯網+”模式取代傳統的上課模式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到了覺得“互聯網+”模式在高校中實行的可能性時,只有23%的人覺得可能性非常小。
三、現狀產生原因及建議
針對上述的數據分析中發現的問題,我們試著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希望可以找到教學模式創新的合理路徑,使得“互聯網+”的模式可以與傳統教學模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關于對新模式的態度問題,我們認為做好新模式的宣傳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它深入人心之后,才會對它形成公平合理的判斷。當然,新模式有利有弊,只有趨利避害,不斷在發展中前進,在前進中改進,新模式才能在嶄新的時代里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
關于被調查者對于該模式的前景的態度所存在的前后“矛盾”的現象,我們的分析是,改革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模式,要具體運用到生活中也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說,被調查對象認為其在高校中實行的可能性要比其完全取代傳統的上課模式的可能性大。另外,“互聯網+”授課模式也有其先天的不足,即問卷中所提到的效率低、群體意識淡薄、德育教育存在不足、教師無法深入指導、成本較高等,這些不足也大大降低了它取代傳統的上課模式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農林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教學模式的創新具有可行性。通過這種信息化手段,采用網絡在線課堂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促進教育均衡發展。[3]但是目前,互聯網在線學習的教學模式和運作體制等還缺乏穩定的理論指導和成熟的實踐經驗,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在實際使用中表現出一些不足,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努力探索和研究互聯網在線學習發展的正確途徑和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吳瑜,劉歡,任友群.互聯網+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4):8-13.
[2]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96-99.
[3]唐曉勇.跨界融合:‘互聯網+時代的課程創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