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傳佳+胡冰煜
摘要:實踐是道德養成的最佳模式,“道德自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而“誠信小站”實踐模型打造了一個誠信范式和可追隨樣板,實現了將學生納入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范疇、發揮學生自制能力和自治潛質的新路徑,有效促進青年學生道德品質現狀的改變和“道德自覺”意識培育。
關鍵詞:道德自覺 高校德育 誠信教育
一、誠信問題的提出及高校學生誠信品質危機
2001年,“明禮誠信”作為公民道德準則之一列入了中共中央發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誠信友愛”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之一,并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將“以誠實守信為榮”納入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應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中央首次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列為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誠信”作為和諧的社會道德局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人民重要精神文化需求之一,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培養高校學生基本道德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當代高校中,學生誠信缺失和誠信危機現象正逐步蔓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進行誠信教育刻不容緩。
在已有社會道德規范約束下,絕大多數高校學生認可誠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但在強大的現實誘惑與束己不嚴的理念影響下,當代大學生往往認識有余而實踐不足。究其成因,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社會轉型期無可回避的誠信秩序失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于大學生正確科學的義利觀建立帶來的消極影響。其次,當今高校德育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并且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誠信監管、獎懲體系。第三,中國家庭中誠信教育的力度弱化,導致學生無法從父母處受到良好的榜樣教育,應試制度下的功利色彩也使得父母重智育而輕德育。并且,主要由廣大獨生子女構成的青年學生群體具有自我意識過強、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不穩定的特點,影響了其道德意識的發展和道德行為習慣的建立。
高校學生的誠信品質危機具有成因復雜、現象突出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戰場,構建誠信校園、塑造誠信人才義不容辭。
二、“道德自覺”及其在大學生德育與誠信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為善惡的衡量標準、價值的評判規范,道德自古以來就受到了普遍重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和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為高校德育工作打開了新的視野。
在道德范疇中,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統一,即知行合一,在德育工作中起著關鍵作用。1997年費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學提出“文化自覺”概念,而源自儒家思想的“道德自覺”也逐漸進入學者視線,呼吁人的道德意識的自我覺醒與自我感知。“克己復禮”是儒家傳統而經典的修身方法,也是提倡行為個體自覺認同社會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并自愿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詳細闡述了其學生自治思想,他認為通過學生自治而達到“道德自覺”是德育目標實現的重要教育方式。
三、“誠信小站”項目在大學生“道德自覺”教育中的探索性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遵從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和上級統一部署要求,力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機制、搭建平臺、拓展路徑,以教育引導實踐,以實踐深化教育,打造了“誠信基金”系列校園文化項目。
“誠信基金”系列誠信項目自2014年1月創辦以來,至今已孵化了誠信小站、誠信雨傘、誠信快遞、誠信車行四個項目,突出學生在高校誠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制與自治,不斷落實、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誠信教育中的意義。幾個項目至今在校內均獲得良好反饋,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方式單一、收效甚微、流于形式的僵局,形成了集思想引領、青年勵志、創新創業、經濟助困、愛心奉獻五大功能為一體的良性探索。而“誠信小站”實踐模型作為其中較為成熟的項目,年均營業額在20萬元以上,營業利潤年均7萬元,先后幫助50余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不再依賴家庭扶助,其教育感召功能在參與有效性和持續性上體現出優勢。項目受到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新華網、新民網、網易網、騰訊網等四十余家主流網絡媒體對“誠信小站”項目進行了報道和轉載。目前,校內15個運營站點誠信度穩定于92%以上,學生關注度、參與度逐步提高,銷售收入漲勢明顯。
四、以學生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道德自覺”教育路徑的實際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環境、高校環境中,轉變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模式刻不容緩。當環境氛圍與學生所接受的信息不一致時,從眾、流行等大眾心理因素往往會降低價值觀的“內化”效果,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風學風建設、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無時不刻地影響著每一個高校學生。本課題旨在借鑒“誠信小站”這一已經取得一定社會認可和教育效果的誠信實踐教育模式,探索一條將學生納入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范疇、發揮學生自制能力和自治潛質的新路徑,改善高校現有誠信環境中的不良表征,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文化條件,促進青年學生“道德自覺”。
參考文獻:
[1]楊洋.基于當代大學生視角的道德自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6).
[2]王升臻.道德自覺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唐都學刊,2012,(05).
[3]徐蕾.培養道德自覺:立德樹人的現實路徑[J].當代教育科學,2016,(15).
[4]王青.論大學生道德體驗與道德自覺的教育價值[J].教育與職業,2011,(04).
(本文為2016年度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重點項目“‘自制與‘自治——以‘誠信小站實踐模型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高校學生誠信自教新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XDJ2016A02。作者簡介:[1]薛傳佳,碩士,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胡冰煜,碩士,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