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梅
【摘 要】小學教育是小學生開始學習的啟蒙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在行為和學習方面還處于模仿階段,很難有自己獨立的自主意識。通過加強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強化小學生的行為與性格培養,從而促使小學生能夠在實現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本文通過對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進行分析,以期更好的滿足小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在向學生傳授知識之前,首先要向學生教授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品德。小學是一個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人品和發展。小學班主任作為小學生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引導者,在學生的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小學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學之余也要注意到學生的心理素質。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品德,加強德育工作的力度,創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擴展德育工作的內容和范圍,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
二、新時期德育工作的誤區
1.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商品經濟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社會節奏加快,社會各個行業的競爭都很激烈,金錢至上的觀念橫行,這種社會環境對當前的教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導致很多班主任對于德育教育不夠重視。當前社會對于教育和人才的觀念大都是看分數決定的,通過升學掌握專業知識是當前社會上普遍的價值觀念,所以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加強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德育工作,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才而忽視了德,智育在當前社會的教育環境下被無限的抬高,德育反而無人關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德育工作地位根本難以得到提高。
2.德育教育脫離工作實際
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的力度加大了,但是德育工作的效果卻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德育教育的目標與工作實際脫離所致,教師教授的很多,但是學生卻不這道該怎樣運用和實踐。當前小學的德育工作形式和內容大都一樣,都定位在理想化的虛幻環境中,比如理想、為共產主義奮斗等大的范疇,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時不知道實際應該怎樣做,對其難以真正的理解和實施,很多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還會因為目標過高而產生退卻心理,使德育教育的目標難以實現。
3.忽視了德育教育主體特點
德育工作的方式和內容應該與教育對象的特點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小學德育工作的主體是小學生嗎,德育工作的開展當然也應該注意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但是當前我國的小學生德育教育卻忽視了這些,只注重生硬的、教條主義的知識灌輸,忽視甚至無視小學生的鮮活性、豐富性、個性和多樣性,對教育主體不夠重視,這樣會使德育工作變的冷硬、無趣,學生對其的興趣減少使小學德育工作失去活力。
4.德育發展滯后性
當前的小學德育教育在觀念上大都很閉塞,很少與外界進行交流和溝通,使德育教育的體系和觀念更新緩慢,難以適應當前日新月異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使對教育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現在的很多學校仍然采用的很多年前的教材,陳舊的教材和落后的教育方法無法使德育工作產生效果。
三、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式
1.提高班主任的綜合素質
班主任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和學生德育的重要教導人班主任的綜合素質會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所以學校要對班主任組織專門的活動或者培訓講座來提高班主任綜合素質。小學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小學生都會不自覺的對周圍人、事進行模仿,班主任作為小學生主要接觸的人之一,班主任的行為和處事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的行為和處事時,班主任要注意做好學生的表率,嚴格規范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做好自身的道德建設,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展開奠定基礎。
2.創新德育教育形式
當前我國的德育教育形式比較單一、落后,難以適應學生群體的特征,所以無法產生明顯的效果。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對象為小學生。小學生的年齡小、模仿能力強,只有在對事情進行親身的體驗之后才會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所以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來創新和改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創新教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實現課堂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形式。班主任可以組織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時效性。
3.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無論是什么教育都要做到因材施教,要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選擇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和互動,消除學生在在心理上與班主任的距離感和畏懼心。班主任要關心、愛護每個學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要關心到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班主任在進行德育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性格差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對于成績不好、心理自卑的學生要進行額外的關注,從內心尊重和愛護他們,這樣才能夠使德育工作真正發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