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是一個國家教育體系的根基,是幼兒步入社會的啟蒙教育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國學前教育卻面臨著小學化與超前化的發展趨勢,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社會環境干擾的因素,也和家長及教育者錯誤的教育、引導方式有關。本文立足于學前教育小學化與超前化的發展現狀,分析現狀的成因,并指出小學化、超前化的學前教育影響幼兒健康發展的諸多弊端,在此基礎上探討解決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現狀的對策。
【關鍵詞】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弊端
知識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最根本動力,尤其是現代社會,各國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到了有史以來的高度,我國也不例外,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學前教育尤為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不斷給予學前教育壓力。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值得我們思考。
在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例:三歲的小女孩伊迪絲告訴媽媽他認識禮盒上單詞“OPEN”的第一個字母“O”,吃驚的媽媽經過詢問得知是女兒的幼兒園教師艾拉小姐教授的。于是伊迪絲的媽媽一紙訴狀將艾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伊迪絲母親的起訴理由是:她認為伊迪絲在認識“O”字母前能把“O”想象為蘋果、太陽、籃球、雞蛋之類的圓形或者橢圓形東西,然而由于勞拉三世幼兒園教伊迪絲認識了26個字母,讓其失去了這種想象的能力。她因此要求該幼兒園為此后果賠償伊迪絲1000萬美元的“精神傷殘費”。受理此案的法庭最終判決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陪審團的23名成員一致認為,該幼兒園的做法猶如剪去了伊迪絲一只想象的翅膀,并早早地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使孩子在智力的啟蒙階段不能在想象的天空中振翅翱翔。內華達州也因此修改了《公民教育保護法》的相關內容。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現狀
隨著我國的教育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進步,對于兒童的教育觀與發展管都有但大幅的改進,但是學前教育仍然存在著學前教育小學化和超前化發展的趨勢。盡管教育部在2011年和2015年兩度就幼兒園的保育教育工作提出規范意見,出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為《指南》)極力糾正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與超前化趨勢,在《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但是,還是無法阻止學前教育向小學化的發展態勢。筆者結合自己參與學前教育的實踐情況,以案例的形式展示我國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現狀。
案例一
許多幼兒家長來到幼兒園向教師求助,希望“教師能夠‘關照自己孩子的學業情況”,并詢問教師是否給孩子布置了足夠的家庭作業。教師希望能夠推行素質教育,重視孩子的人格培養,遭到諸多家長的強烈反對,認為教師是在“混日子”。
案例二
有中班教師說道:“如此簡單的數學知識,為什么教多少遍他們都學不會,這樣的題目不知道做了多少遍了。”筆者了解到,幼兒學不會的知識是一道本應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加減混合運算題目。
案例三
在幼兒園門口,筆者看到一位家長數落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就考了這么點兒分數,這次考試全班就你沒有幾個,別人都會為什么你就學不會!”幼兒被拽著邊哭邊跑。經筆者解到得知,這個孩子才5歲,處于大班階段,在幼兒園組織的考試中沒有及格。
案例一中,家長對于兒童在知識學習上的期望遠超過了對孩子生理、心理成長的關懷。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幼兒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良好的知識儲備和優異的學習成績進入小學階段,一方面有利于兒童在小學學習中占得先機,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兒童進入教學水平更好的小學。家長不斷向幼兒灌輸努力學習,現在吃苦以后享福的思想,剝奪其玩耍的權利并引導其建立錯誤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給幼兒的人生發展蒙上了陰影。
案例二中,教師雖然恪盡職守,為幫助幼兒掌握知識費勁心思,希望他們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當中占據優勢,但卻是在錯誤的方式與思維下進行的。教師過早的將幼兒視為“學生”,采取了應試形式的教育方法,將學前教育演變成了小學教育,忽視了這一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也沒有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幼兒的健康發展。雖然,教師可以通過反復“填鴨”式的教學教授給幼兒一些知識,但是其代價是巨大的,對兒童的后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案例三中,幼兒園已經開始采用考試的形式激勵幼兒參與學習,通過成績排名來區分幼兒,這樣的方式其弊端是多方面的。對于家長而言,考試成績的優劣會強化他們本身就是錯誤的價值觀念,進而影響到幼兒;對于教師而言,考試成績成為其卻別對待班內幼兒的有效依據,成績較差的幼兒可能因此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對于幼兒而言,強烈的被重視欲激勵他們參與學習而主動放棄玩耍的機會,并且會過早養成虛榮、攀比的惡習。
所以,學前教育小學化與超前化現狀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幼兒身邊家長、教師的錯誤引導,想要遏制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發展趨勢,首先應當分析學前教育小學化與超前化的成因。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原因
1.社會競爭激烈,家長觀念“超前”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的競爭正在逐漸加劇,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方向的調整,對初級勞動力的需求大幅降低,對高級人才需求量急劇擴大,市場與人才的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知識型人才與勞動型人才的薪資待遇差距有擴大的趨向。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強化了我國家長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觀念,家長們“超前”的意識到在應試教育體系下,學習成績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自己孩子的未來發展前景。社會激烈的環境給予了家長們太多的壓力,而家長們將此壓力轉化為對學前教育機構教育模式的畸形期望,即向小學化與超前化發展。
2.應試教育制度對教育體系的影響
人口眾多、資源有限是我國的現實情況,這樣的現實情況影響著我國教育體制的發展。雖然我國一直在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全面開展素質教育,但是在我國人口眾多的現實情況下,通過考試這一相對公平的方式分配有限的社會資源成為了我國教育的必然選擇。考試的分水嶺作用明顯,每一次的升學考試都以此作為選拔方式,并以高考為終點向下形成“多骨諾米牌”效應,即高考成績取決于高中教育水平,中考成績取決于初中教育水平,等等,最終影響到了幼兒園教育。優秀的小學教育資源稀缺,催生了通過考試進行選拔的方式。家長不得不讓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以便能夠獲得進入優秀小學的“通行證”。
3.學前與小學教育間缺乏銜接機制
在學前教育小學化與超前化的發展趨勢下,小學教育默認了其小學化、超前化發展方向的合理性,主動通過提高小學教育的起點,對于幼兒園已經教授的知識不再重復,直接開始教授難度更大的知識。雖然這樣可以節約小學的教學資源,避免了兒童的重復學習過程,但是小學教育在無形中成為了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惡性循環中的一部分,從另一方面刺激了幼兒園和幼兒家長對小學化超前化的學前教育的認可,以至于許多幼兒園堅持當前的教育模式,國家關于促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難見實效。
4.學前教育機構市場化發展的影響
應試教育模式向學前教育的延伸改變了家長評判幼兒園的方式,幼兒園的教學成績、升學率影響著其招生情況。而由于監管缺位,幼兒園的收費狀況混亂,一些“貴族”幼兒園一年的學費甚至高達幾萬元,一時間,民辦幼兒園也紛紛成立,各個幼兒園爭相進行小學化的學前教育,將教育機構視作市場中的盈利工具。
三、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弊端
3~6歲的幼兒正處于認識世界的啟蒙階段,其特點是:想象力豐富,模仿能力強,但思維能力初步形成,理解力差。小學化的知識內容對于他們而言過于“超前”,雖然短期有效,但是從長遠來看,屬于揠苗助長,其弊端明顯。
1.不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玩耍是幼兒的天性,學前教育并非知識教育,而是承接保育和教育的紐帶,理想的過程是讓幼兒自然地從玩耍為主過渡到學習為主的狀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一直存在這樣的錯誤教育觀念:記憶力與理解力呈反比,幼兒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學前教育被廣泛認為越早開始越好,因此,幼兒在學前教育中需要接受大量的記憶性知識。實際上,3~6歲的幼兒只是記憶力相對好于理解力。隨著學前教育的進一步超前化發展,理解性的知識也開始被引入,再加上考試成績的影響以及家長的熱切希望,幼兒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一旦在知識學習中遇到挫敗,很容易產生畏懼心理,并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讓幼兒難以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2.不利于幼兒自信心的正常建立
這一階段的幼兒正處于能力養成與自信心確立的基礎階段,能力的養成會促進其自信心的建立,而自信心的建立又會鼓勵其進一步培養自己的能力。但是,小學化的學前教育讓幼兒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與家長的不斷鞭策,加之其并不是學習的優勢期,幼兒遭遇到的挫敗遠多于成就,缺乏成就感又缺乏父母鼓勵的幼兒很難建立正常的自信心。
3.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育
學前教育階承載著保育和教育的雙重功能,應當強調的是,學前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培育,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因此,需要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個性化與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個體的差異、品質性格的養成與學習的循序漸進。在小學化超前化的學前教育中,采取一刀切式的應試課堂教育,幼兒的主要任務就是參與課堂學習。尤其是在教育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很難關注到個體,無法實現保育向教育的過渡。并且幼兒的神經系統剛剛發育,若果給予其與年齡不符的學習強度,就會強制性地將他們的專注力延長,給他們的神經系統帶來沉重的負擔,久而久之,就會損害幼兒的神經系統,阻礙他們的正常發育,嚴重的可能危及身心發育。
4.不利于幼兒多方面潛能的拓展
學前教育一般發生在幼兒的3~6歲這一階段,小學化的學前教育強調知識的掌握,包括反復的記憶訓練與拔苗助長式的理解力訓練,忽視了幼兒本應在游戲中主動性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潛能的有效發掘會極大地提升幼兒日后的學習能力與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能力,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天然也是必然基礎。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學前教育被賦予了應試的標簽,大量的時間被用來學習知識,無法實現潛能的有效發掘。
5.不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思維能力形成的階段而非養成特點思維習慣的階段,已經逐步趨于“小學化”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思維能力的要求已經超出了本應的范圍,對于幼兒而言,是對他們思維發展的一種強力拉伸,他們的思維發展沒有與生理發展相同步,同時又接受了超過他們接受能力的訓練.這種學習已經遠超過他們的認知發展,是對幼兒思維能力的過度開發,容易讓其過早形成思維定式,無法養成發散的思維,不利于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解決對策
遏制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現象,需要的是政府部門、學前教育系統、小學教育系統以及幼兒家長等多方面的合力推動,既需要宏觀的政策手段調控,也需要微觀的方式方法發揮作用。
1.樹立正確的學前教育觀念
正如前文所述,許多家長對于學前教育的認知存在嚴重錯誤,對于幼兒健康發展也缺乏科學的認識。學前教育并非知識型教育階段,而是為幼兒開啟認識世界的大門,是對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對幼兒個性化的培養,是對兒童潛能的發掘,是為兒童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而非單純為了學習。因此,遏制學前教育的小學化超前化趨勢,對于幼兒家長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樹立正確的學前教育觀念;對于政府而言,可以通過宣傳的方式給幼兒家長傳播科學的學前教育觀念,如有必要,可以組織幼兒家長定期參與培訓課程,幫助家長更新學前教育觀念。
2.推進教育體系的綜合性與多樣性改革
我國當前教育體系的應試型人才選拔模式是導致整個教育體系應試化的源頭,競爭的壓力向下層層傳導,直至學前教育階段,而相當一部分小學采取考試的方式選拔生源,再加上家長的錯誤教育觀念,利益驅使等諸多因素都加劇了學前教育的小學化。所以,改變學前教育小學化超前化的現狀,需要國家推進教育體系進行綜合性與多樣性的改革,在生源選拔層面,其應有綜合性,真正貫徹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敢于打破單一的考試選拔模式,重視個體的差異性;在人才培養層面,其應有多樣性,實現體系化人才培養。只有通過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渠道的拓寬才能減輕教育體系的壓力,才是解除學前教育壓力的正確素質教育改革之路。
3.完善學前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機制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小學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導致了不同學校之間存在教學質量的差異,并由此出現了擇校的傾向性,最終演變成通過考試選拔。學前教育在小學入學政策的影響下,加速了小學化的超前傾向。因此,有必要完善學前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機制,具體而言就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下嚴格執行就近入學政策,取消通過考試選拔入學的制度,努力實現教育資源分配的合理化和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公平化。同時降低小學教育的起點,將孩子進行知識學習的開始階段確定在小學階段。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國家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有利于打消幼兒家長的疑慮,有助于正常學前教育的開展。
學前教育的小學化超前化發展狀態已經存在了有一些時間,是我國在教育方面社會問題的一大集中體現,該問題的解決還面臨著很多難點,“路漫漫兮其修遠”,需要家長、教育部門等社會各界共同攜手推進。
參考文獻:
[1]許曉萍.淺談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弊端及解決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0):473.
[2]王桂秋.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狀分析及現實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6):97-99.
[3]何善平,楊淑麗,張新婭.論學前教育小學化的成因及去小學化的策略[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04):17-21.
作者簡介:
羅曉彬(1982~),女,福建三明人,現為福建三明市婦聯幼兒園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