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峰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閱讀還給學生,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批文入情,朗讀涵詠,余味無窮。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們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朗讀;美讀;方法;感悟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它是自覺地運用語言技巧對書面語進行加工,把視覺形象變為聽覺形象,準確生動地再現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即通過眼看文本——大腦接受文字符號——指揮口腔發出聲音——大腦再接受聲音積極思維——理解文章內容的心理過程。朗讀是理解文章內容、檢查理解水平、提高讀寫能力、發揮有聲語言的藝術作用、規范和推廣普通話的有效手段。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讀”,同樣一篇文章,有人讀出來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瑯瑯上口,使人印象深刻、久久回味;有的人讀出來卻平淡干澀、無韻無味、使人聽了如同嚼蠟。既然朗讀如此重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要充分重視朗讀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簡要介紹幾種:
一、范讀引路法
小學低年級段,由于學生入學時間短,生活閱歷淺,對于文章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朗讀的技巧等都較膚淺,加上地域方言的影響,學生的語音也很不規范,因此教師的范讀就顯得非常重要。小學生模仿力很強,采用范讀引路,他們會根據老師范讀時怎樣停頓,怎樣確定重音、速度,怎樣處理節奏、語調等進行仿讀,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首先,教師要認真練讀,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到語音準確、吐字清晰,富有感情,把握好語調、節奏、重音、速度等朗讀技巧,并借助適當的態勢語,做到繪聲繪色,形象生動,給學生以熏陶和感染;其次,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在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了解的基礎上認真聽讀。看看老師哪些地方讀得好,讓你印象深刻,你能這樣讀出來嗎?(對學生仿讀進行心理暗示)你認為這樣讀好嗎?你覺得怎樣讀更好?(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創造性地讀,而不是機械模仿)最后讓學生仿讀課文,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這里的范讀僅僅是引路,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語氣感情,只要能表達文意,能使讀者移情動容,就應給予充分肯定。但是對于標點符號、詞語、句子、段落間的停頓等要做必要的技巧指導。
二、自讀體驗法
呂淑湘先生指出:“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這種技能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習得”的,這種“習得”主要靠一種自我體驗。兒童在朗讀過程中,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活動,形成多渠道的暫時聯系,能夠把書面文字和其含義聯系起來,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自然體驗法”應針對學生朗讀的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一步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要讓學生自由讀書,可以大聲讀,亦可以小聲讀,可快讀,可慢讀,只要把課文讀通順,做到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斷讀,不破讀,集中注意力,“心到、眼到、口到”,能夠正確、流利地讀。也就是宋代理學家朱熹要求達到的境界:“凡讀書……須要讀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此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讀。處理感情朗讀的過程也就是自我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調動原有的理性認識和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的內容。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正確、流利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能夠逐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及所表達的情感。這時教師若稍作點撥,啟發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展現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和形象,創設情境,進行體驗,這樣他們就能正確地把握角色語氣,讀出感情。如朗讀《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同學們在朗讀老黃牛的話時,都下意識地用一種比較粗的聲音,因為他們對老黃牛有一種生活體驗。讀“小壁虎爬呀爬”時,有的學生讀得很快,教師就啟發學生“失去尾巴的小壁虎是一下子就爬到小河邊的嗎?”學生們就會在頭腦中創現出小壁虎艱難而吃力地爬的情境。在朗讀時接能夠準確把握基調,讀出情感。
三、品讀感悟法
呂淑湘指出:“任何語言里的任何一句話,它的意義絕不等于一個字一個字的意義的總和,而是還要多些什么。按數學上的道理,二加二只能等于四,不能等于五,語言里可不是這樣”。由于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和意會性,語言作品充滿著言不盡意的情況,這就需要讀者去品味、去感悟、去創造性理解。曾祥芹在《閱讀學新論》中揭示漢語閱讀規律,概況出閱讀得意三項原則,其中就有“賞析文技,闡幽發微”,這“幽”和“微”就是文中潛在的意義,即深層義、言外義、象征義、哲理義。品讀感悟法就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自習品讀,如同品茶一樣,在朗讀中細細地去品味,去體會,從中體悟語言的意韻美、音韻美和形象美。“作者得于心,覽者會以意”,要把自己對文章的深層理解朗讀出來,把文章的“味”讀出來,并從中“悟出一些作家似未說出,卻已透過文字說出的內容而要在讀者心中喚起的東西”。要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心情,事情景物的不同情景,感悟朗讀語調,處理好聲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和恰當的語氣感情。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先讓學生借助注釋朗讀全詩,感受詩句的清新流利及節奏明快、音調鏗鏘的韻律美,再在此基礎上設置疑點讓學生品讀,將學生導入詩的意境:帆影遠融碧空,長江流向天際,想象詩人在送走好友之后久久佇立江邊,極目遠眺的情景,這樣詩人在孟浩然離去后的惆悵情懷、詩人對孟浩然的深厚友情,學生就可感可觸了。
四、美讀入情法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而入情。”在朗讀中“走進去,笑時就笑,哭時就哭”。這種走進書去入情入迷的朗讀就是美讀。美讀使人深入文意體驗感情,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美味,并進一步在精神境界中遨游。如同葉圣陶所言:“在抑揚頓挫方面多用功夫,使讀者移情動容”,在朗讀中“傳出文字的情趣,暢發讀者的感情”。美讀一定要沉入文字,揣摩文意,深深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朗讀時置身情中,如在無人之境,這樣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盡興處可“手舞之,足蹈之”,心凝神釋,與萬物冥合,表情手勢,自然而出。美讀有助于文學作品的欣賞,對豐富想象、陶冶情感,理解文章的神情理趣等具有特殊的功能。
五、評讀提高法
在語文教學改革新形式下,評讀已成為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朗讀方法。評讀提高法就是通過對朗讀的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悟語言規律,在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朗讀,從而激發興趣,加深感悟,積累語言,提高朗讀能力。在互相評議中,既培養了學生“耐心專注地傾聽”的習慣,也使學生學會“吸納與寬容、欣賞與質疑”,在評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在評讀中提高朗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消極被動的,評讀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主動性。如《》指名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學當評委,互相交流對他朗讀的意見,說說這樣讀有無道理,對這樣的朗讀是否滿意,為什么。就在這樣的評讀中,既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又體現了生生互動、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也培養了學生善于傾聽、善于吸納是合作精神。
宋代學者陸九淵提出“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閱讀還給學生,讓語文課堂書聲瑯瑯,批文入情,朗讀涵詠,余味無窮。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們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