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蕊+王靜怡
摘 要:大學生英語教學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質。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英語教學中具有多重價值,當前的現實和研究尚不足以證成體系性的價值階梯,因此需要首先探尋較大前提下的方法論意義。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英語教學互為補強、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價值化、有利于實現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結。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英語教學;教育協同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及教育部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大學生英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建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英語教學而言的性質、地位、作用以及雙方的相互關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進行鞏固、深入、內化、融貫的專門性教育,在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處于總領性地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并非專指政治課程,而是在各個學科的教育過程中融入思想性、政治性的內容以“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大學生英語教學活動又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通過展現自然規律、實驗性方法并遵循科學哲學以使唯物史觀得以在學生心中樹立,[1]社會科學則通過展現現實、事物、環境的相互關系以及動態過程展現唯物辯證法的魅力;[2]英語教學具有不同的性質,其人文性質的特征歷經顛簸和學界的爭論才最終被確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在官方層級上實現了英語教學活動人文性質由消極限制層面向積極引導層面的轉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尚具有模糊性。以此為基準,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英語教育具有多重價值和意義,對于其方法論價值的探討既有利于其他價值的發現和基礎的鞏固,又具有實踐理性和可操作性。對于該問題的解決應當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教學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探尋方法論價值的起源;二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方法論價值進行解析,架構一套基礎價值體系。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及的“大學生英語教學”是指大學生公共英語教學,非英語專業學生或者其他院系專門開設的英語課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其不足
高度的政治性、民主性、民眾性、自覺性、融入性等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3]理應對大學生英語教學活動存在多重指導意義,但從當下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并不盡然,如果按照高校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多數教師在講解英語課文時都是逐字逐句進行解釋,很難調動班上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開展的交際性學習活動,教學方法單一、枯燥,教學效果大打折扣”[4],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融入性并未在大學生英語教學活動中體現出來,其他特征可以發揮的功能則缺少發揮的場所,至多只能發揮消極限制的功能。其原因應當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大學生英語教學活動以應付期中、期末考試為主,講解內容也注重應試性、體現了技術性;第二,學生并未認識到英語教學活動的積極功能和人文意義,更加注重的是純粹知識性的、技術性的內容,很少注意到英語教材以及其他課外讀物的人文性內容;第三,教師并未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專業性訓練,在講授英語時沒有融匯的系統性知識,難以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講授。除了實然層面尚需改進的地方之外,應然層面的理論探究也有眾多值得反思之處,具體來說:
目前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元命題[5]的研究共有十種結論,分別為“意識形態論”[6]“價值主導論”[7]“人學目的論”[8]“人的社會化理論”[9]“灌輸論”[10]“掌握群眾論”[11]“社會治理論”[12]“二重本質論”“多重本質論”“相對本質論”。不同的理論項下所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也使得當前研究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混亂,體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國內研究未觸及問題實質、未形成穩定通說,更無法圓融各方爭議、建構普適的敘事范式或理論框架。國內研究的混亂,既缺乏相應的深度,未探索到核心問題和更多細節性的問題,宣誓性、口號性、高屋建瓴的理論較多,真正具有實踐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論較少;同時又缺乏相應的寬度,基本是零星散在不同學科某一塊領域進行的研究和探析,尚未形成系統的、全方位的、融合不同學科分支的研究和理論。
第二,域外研究和經驗的觀察、探討、移植和本土化發展等方面的工作尤顯不足,要么支離、要么片面、要么死板,不具有國際視野的融通性和交匯性。域外經驗借鑒較少并且科學性不足,一方面純粹介紹性的將國外的外語教學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搬運,缺乏科學的比較或者加以政治性的批判;[13]另一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處理為國民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等加以宏觀層面的比較。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方法論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英語教學具有極高的方法論價值,即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指導、限制等作用的發揮,通過課堂環節的設置、師生互動、教材編寫、素材收集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將英語運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運用英語與人交流過程中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實體層面上,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英語的地位、性質、相互關系還需要探尋,但已經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機融入到大學生英語教學之中,在此前提下展開的方法論價值有以下四點:
第一,大學生英語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致、互為補強。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備選,對于我國走向國際社會有著重要的群體性作用,學習英語是其重要的素質養成途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有助于大學生辯證地看待英語以及國外文獻資料,通過矛盾分析法、發展眼光等加強對英語的技術性和知識性學習;二是有助于大學生唯物地看待中外藉由語言不同體現出來的文化不同,湮滅大學生崇洋媚外的根源,正視中外差異;三是有助于大學生培養理性思維。
第二,大學生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同時具備價值引導。當前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類信息層出不窮,各種文化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價值的引導,大學生在培養英語素質、進入國際社會之前,必須建立堅定的信仰,進入國際社會后以理性和唯物辯證觀看待差異、理解不同、認識到兼容并包的科學含義、取國際知識之精華、去各國知識之糟粕并致力于本土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使得教學過程更具有意義。在英語教學活動的整體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龐雜的英文素材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教材編寫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使得編寫者找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國際社會團結和諧、個人全面發展的材料,摒棄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通過英語的互動以及交流,實現教學相長和優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鞏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有利于大學生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相互聯接。應試性教育使得大學生各課程并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態鏈,哲學是科學之母,任何學科的終極命題和元問題都是哲學需要解決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便是通過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宣揚成為各學科較為終極的交叉點和共通點,這也是英語教學人文性質的另一種解讀。
參考文獻:
[1]褚君玉.《歷史唯物主義與自然科學》,載《教學與研究》,1985年第1期.
[2]劉國章.《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新探索》,載《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唐世剛.《民主治理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的國內研究綜述》,載《東方教育》,2015年第4期.
[4]李旭東,李灝.《關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調查報告》,載《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
[5]思想政治教育的元命題,又稱元問題和元理論,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參見張澍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定位與運行特征》,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6]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于意識形態的傳輸,對于大學生英語教學有著指導作用。參見黃世虎.《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屬性》,載《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8期.
[7]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為價值主導的工具,因此與英語教學是割裂的,對其具有引導和限制作用。參見李輝.《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認識分歧探源》,載《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8]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教學均是為了以人為目的的全方位發展,具有并列關系。參見張艷新、程愛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啟示》,載《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9]該理論認為人若實現社會化必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弱化了英語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接。參見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113頁.
[10]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上屬于積極灌輸類,由此與英語教學活動產生了目的上的不同。參見劉書林.《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堅守“灌輸論”的緣由》,載《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第10期.
[11]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統治階級實現群眾化的重要途徑,與英語教學的目的亦不相同。參見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思想掌握群眾》,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9期.
[12]該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治理,英語教學則是積極的知識傳授。參見王學儉,郭紹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問題再探討》,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2期.
[13]參見陳立思.《關于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問題》,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作者簡介:
張超蕊(1993—),女,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
王靜怡(1992—),女,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行政管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