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
【摘 要】本文從新課改下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的作用入手,著重分析了新課改下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的內容,并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策略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學科教學積極創新課程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學科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對學生語言文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在新課改要求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學科教學正積極構建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研究新課改下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不僅能夠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對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有著深刻意義。
一、新課改下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的作用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因此,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使個人參與到社會之中。并且,在社會發展中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的發展都需要接收信息并根據信息來規劃發展方向。而信息的接收與發展規劃的制定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能夠正確理解信息,篩選出信息中的關鍵點,進而運用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來制定發展規劃。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僅能夠使個人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而且能夠幫助社會主體制定發展規劃,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改下語文核心素養體系的內容及培養策略
(一)核心知識
首先,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指語文學科中客觀的知識,包括文化常識、文學知識、語言知識、文字知識等。陳述性知識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基礎,學生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陳述性知識進行記憶和理解。而在核心的陳述性知識有語言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學知識這三個方面。語言知識主要指常用漢字的音形義、詞語的使用方法、句式的使用以及修辭技巧的使用。文章知識主要指文章的題材、主體、結構、段落、線索、表達方式、風格等知識。文學知識主要指文學作品的類別、敘述角度、形象以及意象等知識。陳述性知識的掌握需要教師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構成知識系統,進而結合教材對陳述性知識進行講解。另外,陳述性知識內容繁雜,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掌握,需要學生堅持長期積累。
其次,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主要指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運用,包括言語知識、標點符號知識、句讀知識、工具書知識。言語知識主要包括語言的使用規則、語境知識、詞語知識、文體知識等。標點符號知識主要指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標點符號的意義。句讀知識主要指文言文中的斷句和標點。工具書知識主要指工具書的使用方法。例如,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四角號碼查字法等知識。程序性知識的掌握需要語文教師對具體的程序性知識進行系統講解,并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學習部首查字法時,教師在講解基本方法之后,可以提出具體的漢字,讓學生自主查閱,加強學生對部首查字法的運用。另外,程序性知識需要學生的不斷練習,在練習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開展針對性訓練,進而實現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運用。
(二)核心能力
首先,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不單單指文本讀文本的能力,而且還包括讀人和讀現象的能力。讀文本能力指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文本內容,篩選出讀者所需要的信息,并推理篩選信息中蘊含的語義信息。讀人能力指學生對社會中的人以及人性進行品讀,認知到人的高尚與卑劣,不斷反思,完善自身人格。讀現象能力主要指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認識,能夠判斷社會形勢和社會現象,準確辨識真偽和善惡。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向人和社會延伸,引導學生了解人的行為和性格,加強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價,進而提高學生的讀人能力和讀社會能力,并在了解人和社會的基礎上,認識并改進自身存在的缺陷。
其次,交流能力。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寫作能力主要指學生對事件的敘述能力、人物描寫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和事情進行藝術加工,進而凸顯人物和事件的個性,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聽說能力主要指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接受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學生只有在接收并理解對方信息之后,才能夠根據對方的信息進行語言組織,進而表達自己的觀念。并且,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語言表達需要一定的技巧,既要滿足交流的需求,又要達到交際的目的。例如,當一輪話題結束之后,學生要考慮結束話題、繼續話題或者轉換話題,進而選擇合適的語言。
(三)核心態度
首先,認同度。認同度主要包括學生對國家、社會、民族、以及我國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而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情感,明確學生的社會責任,使學生認知到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和對國家的責任。為此,語文教師應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發展觀念,加強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其次,熱愛度。熱愛度指學生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對自己的自愛,在語文學科上體現為對漢語語言文字、語文學科以及中國文化的熱愛。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重視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通過課程教學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了解,積極弘揚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學生的精神培養。另外,語文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
參考文獻:
[1]胡曉容.淺談小學語文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
[2]張蕾.彰顯學科特色,突出核心素養——試論“語文探究式教學”的有效實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3]竇桂梅,胡蘭.“1+X課程”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人民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