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潔
【摘 要】接受美學理論最初為文學理論,強調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以及讀者在文本解讀和重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正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的角色要進行改變。本文旨在通過研究接受美學和“學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的結合,討論接受美學視域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并結合相應的實際教學案例,給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相應的啟發。
【關鍵詞】接受美學;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案例分析
一、接受美學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為了推進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青田縣于2014年10月推出了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要求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的地位,全面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轉變教師的角色,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納者成為知識的探究者、思考者和體驗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與接受美學中的“讀者中心論”不謀而合。學生被放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接受理論強調文本的理解本身就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英語閱讀不再只是英語老師和閱讀文本之間的對話,老師不應該只是在用自己的審美經驗解讀文本后,直接將思想和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在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也不應僅僅是個被動接受的旁觀者,學生應能主動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在閱讀過程中有思考,有自身的審美閱讀經驗。老師成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服務者,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為中心”的課堂。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本具有召喚性,也就是讀者在主動閱讀后,會更加想要閱讀,閱讀其實越主動,效果更好。而文本的召喚性還體現在文本中空白點的存在,這種空白不是在字里行間單純的空白,而是讀者能夠從閱讀已給予的部分發揮想象、進行思考。而學生通過自我理解和本身原有的閱讀經驗,對新鮮的閱讀文本產生一個期待,同時學生會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融入閱讀材料中去,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相應地被激發出來。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設置空白,引發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思考和理解。
(三)營造有效的語言環境
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非常強調學生能否在理解語言、學習相應的知識后能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接受美學也強調學生在閱讀后能進行“再創造”。這就很需要老師幫助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有效的語言環境,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效地進行語碼轉換,不要一味地只說英文,學生會因為老師指令不清楚而手足無措,更不要說去自我閱讀了;但老師在帶領學生的過程中也不能長時間或頻繁地用中文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容易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對中文的幫助形成依賴,只要碰到外語就先去理解中文,這樣就是去了文本本身語言形成的魅力,學生在相應的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中得不到應有的提升。同時,老師可以將閱讀生動化,比如角色扮演、英語劇本表演等等,學生會在濃厚的語言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等到語言的輸入并進行語言的輸出。
二、具體案例分析
(一)教學材料
閱讀材料來自于高中人教版英語選修六第三單元 A Healthy life “Advice from Grandad”,本文主要內容是一位爺爺給自己的孫子的一封信,James開始吸煙,并且有上癮的趨勢,爺爺為了勸誡James戒煙結合自身經歷,講了吸煙的危害并從網上找了很多戒煙的戒煙。文章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爺爺的信,第二部分為爺爺從網上摘錄的戒煙建議。
(二)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對該閱讀文章的泛讀和精讀的任務,并能夠思考爺爺對James的說話方式體現了如何委婉并有效地給予建議和勸誡,最后要求學生能做出相依的語言輸出,那就是參考爺爺寫的信件,學生能夠給親人或朋友寫一篇勸其戒煙的信,相應接下來5月31日的世界戒煙日。
(三)總結:接受美學與“學為中心”
基本的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同于傳統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老師在引入部分要求學生先通過一篇短詩來思考并回答吸煙的危害,之后在精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自己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閱讀技巧把老師布置的任務完成,完成后還要從閱讀中自己思考相應的問題;二、閱讀中的“空白點”。除了能夠在文中直接找出的答案,學生還要能夠結合所給的進行思考,這就需要老師在閱讀中如何設立有效的“空白點”。例如,學生在精讀第四段話時,要思考老師的問題:爺爺為什么要一個勁兒地強調自己以前吸煙的狀態?(When I was young, I didnt know… I certainly didnt know…)學生就會結合自己原有的“審美經驗”在閱讀是結合爺爺的情感態度去思考原因。三、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最能體現學生的參與度還有就是最后部分的寫作部分,在之前大量的語言輸入后,學生要參考爺爺的信件,思考在提出建議怎樣更具說服性(persuasive),并結合實際情況和要點寫一篇簡短的建議信。這樣不經體現了“學為中心”,以及接受理論中要求讀者能夠閱讀欣賞并且進行“再創造”的思想。
三、結語
本文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出發,結合接受美學理論,并以高中英語中的一篇英語教學為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委思想,討論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利用接受美學的相關理論給予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相應的啟發,提出了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不可割舍的聯系。學生在面對英語閱讀文章時,因為受生詞和語言的影響,會因為閱讀困難而越不想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只一味地依靠老師的引導。所以,采用接受美學理論,并與實際的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在閱讀中學習語言,激發獨立思考,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思想。
參考文獻:
[1]Holub, Robert C. 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Methuen, 1984.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青田教育局,《青田縣推進“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意見》,2014.
[4]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5]徐潔雯,“接受美學與英語教學”,《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第2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