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其中,經典文學更是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而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對于我們而言,它不但韻律和諧自然,更蘊含著無數深刻的人生哲理、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強大的民族精神,且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誦讀經典,對于幫助小學生了解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厚實文學功底,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誦讀經典;時間;內容;形式;家校合作;鼓勵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用這句話來形容讀書和高雅氣質形成之間的關系,再為妥帖不過。一個人如果經典讀的多了,身上就會自然而然地擁有一種書卷之氣,這股書卷氣進而影響他的一言一行,使之符合高尚和雅致。
小學時期是人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品德和性格形成的基礎時期。如果能在這時加強學生在經典誦讀方面的引導,將有助于學生審美意識的養成,經典興趣的培養,美好品德的養成,并為學生提供一個詩意的童年,以便開啟詩意的美好人生。《離騷》讓人感受到偉大的詩人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感?!对狸枠怯洝繁磉_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這些經典語句都教育學生要關心祖國、民族的命運,要有憂國憂民的情懷。
引導小學生誦讀經典,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校園文化生活,而且能夠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從小接觸中華經典詩詞文的熏陶,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陶冶他們的情操,為他們成長為一個新時代的大好青年做足準備。
孔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弟子規》中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边@些經典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對待父母。
傳統經典強調,擇友需慎重,“子曰無友不如已,益損三友正如斯,端人正士當結綱,阿諛迎奉應遠之,酒肉之交難長友,忤逆為朋人笑癡,汪博痞徒宜戒拒,風雨急難見心機”要遠離那些阿諛奉承、酒肉朋友,正直高尚、能夠共患難的人才是我們擇友的對象。
身為教師,我們無疑肩負著引導孩誦讀經典的責任和使命,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小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合理安排誦讀時間
合理的誦讀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孩子們的精神和注意力一般不會集中太長時間,如果誦讀的時間過長,輕則導致背誦效率低下,重則引起學生的反感,得不償失。但誦讀的時間也不宜過短,那樣會讓學生感覺時間倉促,甚至會發出“是不是老師準備不充分”這樣的疑問。因此,確定合理的誦讀時間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我個人的教學經驗,我覺得選擇晨讀時間誦讀,并在正式講課前五分鐘溫習是最有效的方法。
結合節日慶?;顒诱b讀。每年的端午節、“六一”兒童節、教師節、母親節、國慶節、“一二九”、元旦等節日,都可以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自強教育”等為主題的詩文朗誦、征文等活動。學生在領略古詩文優美韻律的同時,也深深為其深刻的內涵所感動、震憾,從而接受古文經典中有價值的教育觀念。
二、合理選擇誦讀內容
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并不能吸收太過高深拗口的東西,所以我們老師在為他們選擇誦讀內容的時候,最好是篩選那些字面意思簡單、且富有節奏和音律美的詩詞文。通過對這些詩詞文的簡單講解,讓學生們在誦讀的時候能夠進行充分的聯想和想象,久而久之,就會達到以情入境的效果,就能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中國古典美。
三、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大教育方式。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們行為習慣形成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因此,實行家校合作,讓家長和老師共同引導學生對于經典的誦讀顯然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積極投入對經典的誦讀和學習,就會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誦讀經典的氛圍,養成孩子優秀的閱讀習慣,進而受益終生。
家庭教育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擔負著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幫助營生自主等責任。首先,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家長會轉變家長“重智、重體、重美”、“輕德”的觀念;其次,作為家長,應以身立范,關懷慈愛,循循善誘,將親情感化與嚴格要求統一起來,使得“慈愛不至于姑息,嚴格不至于傷恩”;然后,通過開展“親子共讀經典”“親子演繹經典”“親子經典活動”等途徑將親情愛心的濡染浸潤使受教化者愛其親、信其道,大大增強青少年道德品質養成的成效,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四、對學生多加鼓勵
一陣熱烈的掌聲,一個大大的擁抱,一聲滿意的贊許,一張小小的喜報,一個薄薄的筆記本,一朵鮮艷的小紅花,一次口頭表揚……這些微不足道的獎賞,對學生而言,卻是莫大的鼓勵,因為這是我們對他們的肯定,對他們努力的認可!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時候,我們教師要不吝贊美之詞,多多鼓勵和贊美學生,這不單會提高學生們誦讀經典的積極性,更會形成一個樂學愛教的良性教學循環,讓學生和老師都受益匪淺。
李白的詩既能讓學生感受到他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蔑視權貴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個性,也激勵著學生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膱远ㄐ拍?。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也是在與歷史文化名人進行對話交流,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樹立起堅定的信念,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激勵學生要有堅強的意志,經受住磨難的考驗。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更擁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讓我們攜起手來,加強對孩子們經典誦讀的引導,培養他們良好的誦讀興趣,傳承和發揚我們的燦爛文化吧!
作者簡介:
楊曉潔(1987.06—),女,現在任教于駐馬店市第二十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