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釗 祝蜜 唐煜



摘 要 目的:了解南充市公寓養老和家居養老兩種不同養老方式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狀況及影響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南充市轄三區六縣(市)公寓養老和家居養老60歲以上老人共180人,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和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調查。結果:公寓養老組老年的經濟狀況、精神緊張、人際交往、負性情感、社會支持和學習與工作等與家居養老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公寓養老組與家居養老組老年生活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自理能力、經濟收入、慢性病和家庭支持;公寓養老組老年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明顯高于家居養老組老年人相關指數;家居養老老人對自己健康的擔心程度高于公寓養老老年人;在生活質量總體評價和老年總體幸福感兩方面無顯著差異。結論:公寓養老是現代社會較為可取的養老方式,許多老年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傾向于家居養老,家庭及社會各部門應注重提升老年生活質量。
關鍵詞 公寓養老 家居養老 生活質量
基金項目:南充市老年公寓老人心理需求及社會支持網絡優化模式研究(南充市社科聯十二五規劃科研項目)。
作者簡介:康釗,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學理論;祝蜜,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理論;唐煜,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7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以普遍提升。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提高老年生活質量,讓老年安享晚年,這是全社會都應當關注的話題。老年生活質量意指一定社會背景下老年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與健康方面的客觀狀況及老年自我主觀感受的總和,是老年對自己的身心狀況、家庭和社會生活環境滿意程度的主客觀總結和評價。家居養老是目前我國許多城鄉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方式,但是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家庭結構的重大變化,傳統的家居養老模式不斷受到挑戰,公寓養老逐漸興起并成為許多老年人接受的養老方式。老年公寓是指根據老年的身心發展特點和主體需求而設計構想和建造起來的專供老年人生活居住并能充分享受到各種良好的社會服務的寓所。本研究通過對公寓養老和家居養老老年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的對比分析,認真總結和探討社會各界對養老服務的現實需求和變化趨勢,努力為提升老年生活質量提供理論及實踐借鑒。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從南充市轄三區六縣(市)范圍內抽取年齡在60歲以上的社區居民和老年公寓老年人共180人進行調查。調查人員由經過系統培訓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及部分教師擔任,采取入戶調查的形式,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56份,有效率86.7%。
(二)方法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和總體幸福感量表對老年群體進行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抽取樣本的一般人口學特征,內容涵蓋樣本性別和年齡、接受教育的年限、所從事職業、個人的婚姻狀況、有無慢性病癥、家庭支持情況、社會交往狀況、基本生活能力及主要經濟來源等項目。對于文化程度不高或因其他原因無法填寫的人員,由項目調查人員向調查的老年對象逐條問詢并代其填寫。
1.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 。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共74個條目,分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四個維度共二十條因子來評定受測者的生活質量狀況。基本因子包括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社區服務狀況、經濟狀況、睡眠與精力、軀體不適感、進食功能、運動與感覺功能、精神緊張程度、負性和正性情感指數、認知功能狀況、社會支持情況、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與工作狀況、業余娛樂生活情況、婚姻與家庭情況及生活質量總體評價等。統計分析指標包括總體得分、維度得分與各因子得分,所有條目都以正向計分的結果參與分析,評分越高,其生活質量越好。該問卷是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問卷,采取自評式多維評定,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與敏感性。
2.總體幸福感量表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定式型測查工具,主要用于評定被試的幸福指數。量表包括33個條目,個體得分越高表明其幸福感越強。國內段建華(1996)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本量表作過修訂。本量表各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為0.48-0.78,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量表重測一致性系數為0.85。
(三)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
二、結果
(一)南充市家居養老組與公寓養老組老年一般資料數據分析
將有效問卷中156名老年研究對象按樣本獲取來源及養老方式分為家居養老組與公寓養老組,其中家居養老組81人,平均年齡為74.6歲;公寓養老組75人,平均年齡為72.3歲。老年樣本職業構成中工人和干部所占比重為76.3%,多數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退休金和養老保險金,其次是靠子女提供,有5名老人依靠親友和政府救助。
統計表明,無論是公寓養老方式還是家居養老方式,兩組老人所患疾病中居于前5位的主要表現為: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和慢性支氣管炎。兩組老年社會人口學特征比較結果詳見表1。
表1:南充市家居養老組與公寓養老組老年社會人口學特征比較
(二)南充市公寓養老和家居養老老年生活質量比較
考慮到老年生活的實際情況及研究需要,本研究未對老年生活質量問卷中的住房與性功能等項目進行調查分析。對公寓養老組與家居養老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情況采用t 檢驗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公寓養老組生活質量問卷條目中經濟狀況、精神緊張度、負性情感、社會支持、人際交往狀況及工作與學習等方面與家居養老組比較有顯著差異,結果詳見表2。
表2:老年不同養老方式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各因子得分情況比較(X€盨D)
(三)南充市公寓養老和家居養老老年總體幸福感比較
對公寓養老和家居養老老年組進行總體幸福感比較結果顯示,兩組總體幸福感無明顯差異。公寓養老老年組在控制自己的情感與行為、精力方面明顯差于家居養老老年組(p<0.05);家居養老老年組對自己健康的擔心程度得分高于居住老年公寓的老年組(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各因子得分結果詳見表3。
表3:南充市家居養老和公寓養老老年總體幸福感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X€盨D)
三、討論
(一)南充市公寓養老與家居養老老年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的總體分析
本研究顯示,公寓養老組老年緊張與焦慮情緒指數相對高于家居養老老年相關指標。對此可作這樣的解釋:中國作為一個具有較為濃郁傳統特色的發展中國家,老年生活必然受到傳統文化思想及生活習俗的影響,特別是樣本選擇的南充市屬于川東北革命老區,受前輩及偉人思想的影響,老年群體大多保持了優良的傳統和淳樸的民風。部分老人認為在家養老天經地義,一般不會選擇到公寓養老除非迫不得已,這必然導致一些公寓養老老年人因此缺乏安全感,特別是有子女的老年人表現更為突出。許多老年人在生活中表現得較為敏感,過度焦慮且情緒不太穩定,自我調節控制能力相對偏低,同時表現為精神高度緊張,個體生活愉快感有所下降,特別看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更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而家居養老老人抑郁與焦慮情緒相對較少,能夠充分體驗到當前生活的幸福與快樂,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從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和自我的總體感覺并結合總體幸福感得分進行比較,發現兩組養老方式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公寓養老方式已經為大家認同和接受,是現代社會較為可取的養老方式,這同劉剛、周新榮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但從各項因子得分情況來看,研究顯示有多項因子公寓養老老年人低于家居養老老年人指數,這從一定程度說明公寓養老還不能完全為大家所接受,許多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仍趨向于各自的家庭,這證實了江琴普與孫東等人的研究 。
從調查結果及部分老年人的主觀評價來看,公寓養老老年生活質量相對優于家居養老老年生活質量,這與劉偉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這可能與老年公寓大多具有較好的居住環境條件、較為完善的生活服務功能、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及較為寬松和諧的老年交往環境等因素有關。同時,老年公寓還能根據老年個體的身體狀況,實行分級護理,服務內容相對而言較為豐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老年公寓都設有專門的食堂,能為老人提供較為可口的飯菜,還可根據老年自身需要量身定做各種菜肴。
此外,公寓養老的老年人相對來說可能規避了家庭生活的其他負擔,家庭摩擦和成員之間矛盾相對要少一些,這也能從一定層面提升公寓養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二)南充市公寓養老與家居養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差異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公寓養老老年人對自己當前的公寓養老生活狀態比較滿意,相關指數超過家居養老老年組。對此可作這樣的解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劇,空巢家庭日漸增多,許多家居養老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體弱多病,生活狀況不好,子女不在身邊,有的還需要承擔照顧孫子輩的責任,再加上部分老人因為老伴離世自己獨自一人生活,表現出較多的孤獨與寂寞等負性情緒。而在公寓養老的老年人有專門和較為專業的護理人員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有同伴娛樂聊天可以解除孤獨寂寞之感。
同時,公寓養老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子女的照顧負擔,所以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選擇公寓養老方式。當然,不同養老公寓之間設施差別還是相當大的,其所在公寓的居住條件及護理條件與所交納的養老費用密切相關,這對收入不高的老人來說也可能會或多或少地體驗到一些壓力與無奈。
公寓養老老年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生活環境”及“社會支持”等因子得分與家居養老老年組無明顯差異,這表明公寓養老方式尚存一些缺陷與不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家居養老在我國具有深層次的社會文化根源和民族情結,孝老敬老的傳統觀念已經作為基本生活規范而深入人心,家居養老這種傳統養老觀念已經牢固地植根于家庭,風行于社會,這種養老觀念與模式在現階段很大程度上還必然較為長期地存在 。特別是許多老年人在退休或退出勞動崗位之后,大多離開較為熟悉的生活環境,知心朋友相對較少,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漸行漸遠,再加上許多老年人戶外活動相對減少,賦閑在家的時間相對增多,而他們的子女又可能多忙于工作難以抽出時間陪伴老人,住進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對家庭親情很難割舍,老人因此可能產生孤獨感和被冷落感 。特別是子女成家之后另立門戶探望老人的時間相對較少,這些極易引起老年人的沮喪之感。而家居養老老年多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家人能及時給老人以精神與心靈的慰籍,這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和機構所無法取代的 。
(三)南充市公寓養老與家居養老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同時表明,無論是對于公寓養老組還是家居養老組老年人來說,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婚姻及經濟狀況、有無慢性疾病以及家庭支持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與王月惠,朱秀麗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適度的經濟收入是老年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公寓養老老年組的經濟收入相對高于家居養老組也從側面說明老年人的經濟狀況與其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研究發現,近八成公寓養老老年人患有兩種及以上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可能會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軀體功能及其社會活動方面的功能,故此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老年的生活質量。同時,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公寓養老老人特別在意子女的定期探視和看望,往往在子女越孝順的老年人身上表現出的積極情緒越多,而大凡因為財產繼承和贍養問題等因素而導致家庭關系不和的老年人則明顯表現出較多的消極情緒體驗,對自身的生活質量整體評價得分不高,各因子的得分也相對較低。通過對公寓養老組老年人的調查研究發現,老年人自身的年齡大小是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對此可作這樣的解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退化逐漸加劇,隨之而來導致生活能力逐漸減弱,同時伴隨著部分老年人生病或喪偶等問題的出現,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相對減少,整體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而家居養老老年人大多有配偶或子女等親屬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他們獲取的家庭支持系統較強,因此大多能夠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值得一提的是,家居養老老人對自己健康的擔心程度高于公寓養老老人,這可能是由于老年公寓大都具備良好的醫護條件和保障機制,而家居養老老人很多都獨自居住且缺少必要的看護所致。從研究結果來看,婚姻狀況對老年生活質量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具體表現為有配偶的老年人大都樂觀向上,不會太多地感受到孤獨與寂寞等消極體驗,因而他們的整體生活質量相對較高。此外,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密切相關,總體來看,自理能力強的老年人生活質量相對較高。
四、結論
本研究表明公寓養老是現代社會較為可取的養老方式,但如何有效應對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以及讓他們順應并接受新的養老方式仍是目前全社會都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根據當前我國老年生活現狀和現實國情,把家居養老和公寓養老二者有機結合,倡導并發展家居養老是較為理想的養老模式。我們應當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老年健康教育,宣傳普及老年衛生保健知識,增強老年自我保健意識,實現健康老齡化并提升老年生活質量。
注釋: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
段建華.總體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果與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1).56-57.
袁其東、王成美、呂曉茜,等.社會化養老機構中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抑郁情緒初步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5).567-568.
劉剛、周新榮.在老年公寓與家居生活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比較研究.中國民康醫學.2010,22(2).205-206.
江琴普、孫東、蘇順英、劉杰、李建峰.家居和老年公寓老人生活質量對比分析.上海精神醫學.2005(2).78-79.
劉偉、余連科、楊守紅.鎮江市家庭養老與老年公寓養老生存質量比較.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2).167-168.
龔靜、段翔.適合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研究.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6,25(4).106- 109.
程文賢.“家——機構——社區”互動型養老.經濟工作導刊.2001,14(1).42-43.
王永利、程宇蘭、周秀文,等.機構養老方式對老人生存質量的影響.中國護理管理.2007,7(1).60-61.
王月惠、朱秀麗、王喜玲,等.養老院與居家老年人生活質量比較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中國護理管理.2011(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