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琴英
摘要:筆者基于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發現作業講解的現狀不容樂觀:無準備、內容多、方法少、效果差。所以筆者對學生按照成績進行隱性分層,又將課堂時間分成三段,在不同的時間段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講解形式。最終發現以下三項策略配合使用取得不俗效果:分層講解,由易至難;互助講解,逐級遞進;個別輔導,逐個擊破。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作業;分層講解
作業講解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鞏固知識,改善學生認知結構,激發學習興趣和培養發展能力等作用[1]。即使它很重要,但對學生而言這樣的課沒有新鮮感,所有的知識點上新課時都已經提及,就失去了再次錘煉思維的動力。作業講解課對教師而言也是毫無激情的,經過多方觀察筆者發現以下狀況:
一、認清作業講解的現狀
準備——無。對于作業講解課,相信很多教師都是直接拖著空白卷 “裸講”,不會像對待一節新課一樣的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很少對某些知識點挖深、某些習題進行拓展,甚至有很多時候漏講、錯講。
內容——多。一個星期物理只有三節課,卻每天都可以布置作業,一節作業講解課要消耗掉兩三天的作業量,為了趕時間,教師必須從頭到尾講,其內容之多可想而知。
方法——少。內容如此之多,根本不允許教師的嘴巴有絲毫得停歇,中途提問幾個學生稍微遲疑幾秒,老師都會覺得大大浪費了時光。所以幾乎講解課的方法很單一,而且幾乎都是“教師——學生”型的傳授方向,結果顯然枯燥有余趣味不足。
效果——差。學生不可能堅持認真聽45分鐘的課,因為涉及到的知識點特別多,邊聽還邊記,忙忙碌碌,聽到最后神情也麻木了,效率及其低下。這就是課上教師講了很多遍的習題,考試出現仍然錯的慘不忍睹的一個原因[2]。
教師傾囊相授,學生卻顯得不那么領情,這么尷尬的處境如何化解?
二、作業講解的有效策略
科學研究表明一位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可達到25分鐘左右,所以整堂課高強度的刺激到最后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有些學生喜歡聽教師講課,有些學生喜歡自己翻閱資料;有些學生喜歡在與別人討論中碰撞火花,有些學生則偏愛靜靜思考,所以不同的人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措施。
筆者先將學生按照以往成績進行隱性分層,學優生為A層,占班級總人數的1/4;中等生為B層,占班級總人數的1/2;學困生為C層,占班級總人數的1/4。然后把作業難度分成三個層次:提高題、中等題、基礎題。A層學生做所有題;B層學生必做中等題和基礎題,選做提高題;C層學生必做基礎題,選做中等題。最后再把一節課劃分成三個時間段,不同的時間段用不同的講解形式讓學生獲取知識,而且每個時間段分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解決困難,不同的時間段采取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3]。
第一時間段:前20——25分鐘,針對全體學生。
策略:分層講解 由易至難
為了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提起興趣,教師宜先講中等題(主要針對A層和B層學生)。對于A層學生而言,中等題還是有很多解題方法或技巧值得仔細推敲的;對于B層學生而言,接觸到的高難度題不多,中等題是重災區,所以一般都會認真聽;對于C層學生,有一半中等題還是能聽懂的,而且上課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們的注意力一般都比較集中。
經過第一時間段的講解大概有70%的錯誤已經被糾正。
第二時間段:中間10分鐘,主要針對B層和C層學生
策略:互助講解 逐級遞進
中間10分鐘安排學生之間的相互講解,理由是試卷上的習題幾乎沒有準確率達到100%的,但教師的講解覆蓋面不可能達到100%。如果每個都講,會使很多學生分不清主次,聽課熱情驟減,所以上課時精簡習題講解很重要。錯誤率低的習題,不能不講,可以安排懂思路的學生講解,互助講解時以4人為一個小組,小組由1名A層學生,2名B層學生和1名C層學生組成,安排座位時以C層學生為中心,其他學生圍坐于周圍。
在互助講解時A層學生的疑惑可以“智囊團”內部消化,也可以尋求教師解決。然后由A層學生對一個B1學生講解,同時B2學生對C層學生講解;講解完畢后進行交換,A層學生對一個B2學生講解,同時B1學生對C層學生講解。這樣做可以確保每個學生都有事做,不至于出現浪費時間的現象。同時在組內設定學習目標,C層學生以B層學生為目標,B層學生以A層學生為目標,A層學生以A層學生為競爭對手,激勵自己更上一層樓。這期間教師不停地在教師內走動,保證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
經過前兩個時間段的講解,學生心中的疑問十有八九已經得到解決。
第三時間段:最后10——15分鐘,主要針對C層學生。
策略三 個別輔導 逐個擊破
由于學生認知水平上的差異,每個層次的學生,尤其是C層學生還是有很多未解決的問題,所以這時候教師個別講解就相當及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C層學生不能和大多數人一樣順利掌握所學,接受能力弱,教師適時的給予補習,把知識進行精細加工,使之消化好,這是無可非議的[4]。
個別輔導除了將學生還未理解的題目再講解透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心中所想,為什么這么想。一味只關注自己講,而無法理解學生出錯的原因,那么這樣的講解是無效的,下次出現類似的習題,學生還是原來的思路,繼續出錯。所以個別輔導就是給病人治病,要找出病因,要放慢教學的步。
經過以上三輪的講解,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疑惑基本都會解開。這樣相互配合的講解方式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作業時教師必須嚴格選題,講解作業時還要理清思路,學生講解比自己單純做答案要更高一個層次。實踐表明:相對于單純的教師講授,這樣的分層講解更符合學生的口味,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學地輕松效率更高。當然筆者還會繼續完善講解的策略,激起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施一虹.小學數學作業講評課的現狀思考與實踐.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4).p122-124.
[2]戴丹丹.課前準備 小組互助 實效講解 及時內化——“小組互助學習模式”下初中英語作業講評有效性研究.校園英語(下旬).2015(6).p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