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向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與學生的成長關系密切。在閱讀過程時培養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閱讀學習,讓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與學生的成長關系密切。試想,沒有語言的感悟與積累,孩子腦中一片空白,孩子們如何去表達?因此,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渠道。近年來,筆者對小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作了些初淺探索和實踐,以期拋磚引玉。
一、在閱讀時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
閱讀興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讓學生主動參與讀書活動的前提,是內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讀中積累、體會、領悟,讀中受到啟發、產生聯想、解決問題,吸取力量。如何培養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呢?
在學習一篇課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來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讀書。將一些有關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課文轉變成一些生動的、負有戲劇性的影視形象儲備在孩子的腦中。像學《武松打虎》文章時,我充滿激情的問:“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劇《水滸傳》嗎?”學生立即活躍起來,這時就讓學生們盡盡興,待有約一半多的學生欲言又止時,就給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題歌《好漢歌》,讓孩子初步領略《水滸傳》的主題,給他們介紹文章的寫作特色。最后就讓孩子自讀,找出你覺得寫得最好的句、段體會交流……
在學習過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等,在腦中再現文中的形象。如在學《清明上河圖》《翠鳥》《曼谷小象》等,就運用了這種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對文章內容印象深刻,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表象,語言和情感,將語言與情感、表象建立了聯系。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按故事情節編演課本劇、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讓學生讀中悟,演中學,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學習,讓語言與形象相互轉換,從而學會表達。在理解文中重點詞語時,指導學生想象詞語所表達的意境:如“急匆匆”、“躡手躡腳”可指導學生表演。“五彩灑金”、“翠色欲流”等,可讓學生想象它們的形象。盡量讓靜止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形象,讓文章內容“活”起來。
二、授人以漁,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重難點及要求,指導按照課本提示的方法進行學習。在學習一組課文前,先引導學生從“導讀”、“預習”、“閱讀提示”、“閱讀向導”“課后思考練習”中把握住每一組課文及每一篇課文訓練重難點及要求,尋找學習的思路方法。在學習每一組課文時,在第一講讀課文時,指導學生圍繞該組課文的訓練目標,要求及重難點按照提示的方法進行有效讀書。學完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積累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二篇講讀課文就可稍加指導就能完成。閱讀課文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運用方法進行自讀,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在學“讀進去,想開去”這一組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導讀中“讀通——讀懂——理解——想開——交流”的學習程序。在學習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按照程序進行學習。
2.分層要求,分層指導。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學生哪一環節有困難,就對哪一環節進行指導,讓學生進行踏實的訓練。不僅讓好的學生吃得飽,又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彌補了以前欠缺的東西。
3.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不同類型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古詩,就要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的處境和心境等,再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悟情。在理解時,提醒學生要結合注釋,有時還要運用工具書。學習寫事的文章,要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它是寫事的文章,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理清事情的發展順序。然后再讓學生抓住主要段落去體會,去感悟,去品味,去聯想。寫人的文章,要先讓學生讀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再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三、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
調查發現,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有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總結、交流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在歸納過程中加深運用的印象,以便遷移到新課文的學習或課外閱讀中去,而且還可以使一些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會探索,精選最佳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幾種常用的學習方法:
1.整體讀書法。在讀一篇文章時,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整體理清課文結構,從整體體會思想感情,從整體領悟文中道理,從整體上品析妙詞佳句的方法稱之為整體讀書法。
2.分散讀書法。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分層目標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針對性地讀書,解決問題。
3.圈點批注讀書法。就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疑難的地方用符號文字標標出來,寫出自己的問題、見解、想法等,以便以后的高效復習。
4.質疑問難法。是一種探求真知,向未知領域深入掘進的讀書方法,它是從學生心中的疑問,調動其思維進行探究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便于使教學與重難點、學生實際更貼近,減少教學時間的耗費。
5.情景再現法。就是將作者所寫的人、事、物、景在腦中變成真實的場景與活動畫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感受,然后再根據頭腦中的情境進行復述或背誦的方法。它可以促進表象與文字的相互轉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總之,新課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空間,是小學語文教學從“少慢差費”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條新途徑,有效培養學生的個性以及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鄭金星.試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閱讀與鑒賞,2015(06).
[2]錢燕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吉林教育,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