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會
摘 要: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必然少不了溝通交流,口語交際能力越強的人,說明他的交流能力越強,與他人之間的溝通也會輕松愉快許多。可見,口語交際在社會生活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小學語文高段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
口語交際的基礎來自于語言的積累。小學語文新課程的指標中,包含了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口語交際成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口語交際在語文教學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應對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還有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然而在以往的傳統語文教育教學中,口語教學一直不被教師重視,所以對于小學語文高段的學生在口語交際能力方面的教學仍存在經驗不足的缺點。本文就對如何培養小學語文高段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說多練
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是上好口語交際課的關鍵所在。對于小學語文高段的學生,由于他們特定的思維模式和說話模式還未能形成,教師應該與他們建立起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多對他們的課堂討論給予肯定與鼓勵,課堂上應該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而不僅僅是教師一個人的單向教學。教師在授課時應該要扮演一個忠實的聽眾和友愛的朋友,要理解學生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在課堂上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引導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口語交際氛圍。例如在教《將相和》這一課,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喜歡廉頗還是喜歡藺相如,繼而讓他們表達出喜歡的原因,并對他們的每一次發言作出表揚和鼓勵,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達到師生的雙向互動,又能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表達方式。教師還應該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創設出一個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為他們的敢說話作好鋪墊內容,對那些性格偏膽小害羞的學生采取多鼓勵的方式,讓他們盡量能夠在課堂上開口講話,例如可以結合《窮人》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先用自己富有感情地閱讀課文描述場景的部分,然后再讓他們嘗試著進入情境,模仿課本里的對話,一對一的進行模擬對話,借此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長期以往,可以有效地鍛煉他們在公開場合開口講話的膽子。
二、開展訓練口語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口語交際的訓練是一項集聆聽、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為一體的綜合性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交際性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材可以開展口語交際活動,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并不用拘泥于朗誦這樣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另辟蹊徑,創新出更具有教學氛圍的教學模式。例如可以在學習《最后一個地球》之后,對關于地球資源的問題進行一個辯論比賽,可以在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出學生互相團結的合作精神,對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比賽活動,例如可以根據《少年閏土》里的閏土形象,將學生的思維延伸到自己身邊生活中的小伙伴當中,根據自己與小伙伴的有趣故事開展講故事比賽,可以講講與自己小伙伴從第一次見面到認識,最后成為的朋友的過程,可以用生動豐富的語言與肢體表達相結合,鼓勵學生用故事感染身邊的聽眾。在開展這樣的口語訓練當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平臺,可以從中挖掘出更多有潛力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分析出學生在口語交際上所存在的優勢與劣勢,方便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案。
三、結合生活實際,提升學生口語交際的運用能力
小學高段語文的口語交際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將來在各方面的口語交際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發展有著很大的意義。口語交際本身就是一種生活中的實踐性活動,語文課堂只是小課堂,而社會是個大課堂,所以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時候,也不能忽視了將課堂教學結合生活實際。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更好地將口語交際充分發揮到生活中去。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能為口語交際的培養提供靈感與幫助,教師還要擅長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對學社的學習活動展開綜合性訓練,將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去,引導學生大膽主動地走進社會的的大課堂中,讓他們多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口才,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留心身邊的語言文化,比較不同的具有本地特點的方言,還可以讓學生以周記的形式將一周中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新鮮趣事寫下來,將自己與他人的交談重點記錄下來,帶到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談,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小學語文高段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也是很有益處的,同時教師要注意的是,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參考文獻:
[1]韋孟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研究[D].延安大學,2016.
[2]蔣慧.芻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J].才智,2016,(02):116.
[3]譚春秀.關于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