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峰
【摘要】目的 分析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效果對比。結果 納入本次研究中的63例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其入選時間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間,選擇顯微手術的32例患者為觀察組,選擇非顯微手術的31例患者為對照組,待兩組患者治療后比對其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Simposon分級為Ⅰ級比例分別為62.5%和35.48%,與此同時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經計算后分別為12.5%和35.48%,統計學數據計算后呈現統計學意義。結論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經顯微手術后可將臨床療效提升,臨床應用價值存在。
【關鍵詞】顯微手術;非顯微手術;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9.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1
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位置為蝶骨小翼內以及前床突,近于顱底中線位置,和較為重要的血管結構和神經進行鄰近,能夠對神經以及海綿竇進行侵及,其病變位置提升了手術難度,無較高的全切率[1]。為本次研究分析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效果對比,現將治療過程和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次研究中的63例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其入選時間為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間,依據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將63例患者分為32例觀察組和31例對照組。對照組中19例患者男性,12例患者女性,年齡跨度為28~68歲,(50.4±2.4)為本組患者的平均年齡,觀察組中20例患者男性,11例患者女性,年齡跨度為29~70歲,(52.5±2.8)為本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對比將數據間的研究性提升。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非顯微手術,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顯微手術,依據腫瘤入侵的實際程度以及方向,選擇不同的入路方法,改良入路適用于腫瘤中顱底以及橫跨蝶骨嵴侵犯處,眉弓鎖孔入路適用于前顱底。順延蝶骨由外側位置直至內側位置對硬膜進行剝離,經顯微磨鉆對蝶骨嵴進行磨除,硬膜血管需要進行電凝,隨后通過電切圈實施囊內減壓術,經神經導航選擇顯微鏡對囊壁、血管粘連位置以及神經進行剝離,如果分離具有困難性需要對其實施全切除術,手術后對患者實施脫水以及解痙攣等基礎治療。
1.3 評估標準[2]
選擇Simposon分級標準對患者予以評估,如腫瘤全部切除,同時將累及的硬膜和顱骨進行切除為Ⅰ級;如腫瘤全部切除,對附著的硬膜進行電灼為Ⅱ級;如腫瘤全部切除,對于腫瘤附著硬膜無解決為Ⅲ級;如對腫瘤實施分切為Ⅳ級;如對患者進行活檢或者腫瘤減壓為Ⅴ級。而后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均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計算,數據進行統計計算后以計數資料進行呈現,在對數據進行檢驗時選擇卡方,統計學意義呈現說明數據間P<0.05。
2 結 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Simposon分級情況
觀察組患者進行顯微手術治療后,Simposon分級為Ⅰ級患者比例為62.5%,對照組患者進行非顯微手術治療后,Simposon分級為Ⅰ級患者比例為35.48%,兩組數據進行對比產生統計學意義,相關數據由表1可知。
2.2 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上消化道感染,1例肺部感染以及2例繼發顱內血腫患者,發生率經統計計算12.5%,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出現3例上消化道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繼發顱內血腫患者以及2例對側肢體偏癱患者,發生率經統計計算35.48%,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對比x2=4.5853,P<0.05。
3 討 論
蝶骨嵴腦膜瘤因為腫瘤具有較深的位置,同時對較為重要的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進行毗鄰,為此提升了手術難度,極易產生腫脹,因此提升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3]。伴隨顯微外科技術的完善和發展,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經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后提升了臨床效果。
通過上述研究可知,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患者經顯微手術治療后能夠提升腫瘤全切率,同時可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予以降低,可將此方法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邱 平,闕雙林,祁小龍,等.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臨床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0):38-39.
[2] 吳忠魁.顯微手術和非顯微手術治療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12):46-46.
[3] 王 雄,張玉定.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醫學創新,2014(26):143-145,146.
[4] 王洪鋒,劉榮耀.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中血管和神經的保護[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104-10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