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移民小說是英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英國作家瓊·萊利《暮色中等待》一書中女主人公阿黛拉的坎坷人生,揭示黑人女性移民遭受種族歧視和男權社會的雙重壓迫、不斷被邊緣化和商品化的過程。
關鍵詞:《暮色中等待》;阿黛拉;邊緣化;商品化
作者簡介:黃巧(199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四川旅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瓊·萊利是英國當代極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以描寫女性移民小說著稱。萊利出生在牙買加,年輕時到英格蘭求學并定居在那里,也曾多次往返于牙買加和英國之間,這樣的生活經歷給萊利的寫作風格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她曾說,“如果我們(黑人女性)不寫我們的故事, 那么別人會寫,我們不會喜歡他們所說的話”[1]。萊利一直致力于通過虛構小說去記錄黑人女性的現實生活,這使她有別于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但她的作品卻未受到應有的贊揚或批評。有評論家認為這些作品被當作“涉及種族歧視、父權統治和民族認同的社會紀錄片”,從而轉移了對其文學價值的考慮[2]。但萊利以獨特視角展現了當代移民女性在英國的生存狀況。本文從文本細讀的角度,分析萊利代表作品《暮色中等待》一書中阿黛拉·約翰遜的人生故事,旨在展現以阿黛拉為代表的黑人移民女性被邊緣化和商品化的過程。一方面,阿黛拉在英格蘭被邊緣化,在住房、就業、醫療和法制方面遭遇困難;不被英格蘭接納的她也沒辦法再回到牙買加。另一方面,以阿黛拉為代表的黑人女性還遭受男權社會的壓制,反映出當時女性被商品化、被壓迫的普遍現象。
一、阿黛拉的邊緣化
移民通常對英格蘭抱有很大期望。當阿黛拉在首都金斯頓時,她就聽說英格蘭非常富有,在大街上都能撿錢。阿黛拉的一個房客韋斯頓先生把英格蘭看作“一個逃離的機會;一個可以賺錢的途徑,在牙買加永遠都賺不到那么多”[3]。連阿黛拉足不出戶的堂姐妹克勞迪亞也相信,人們可以在英格蘭掙更多錢。但英格蘭并非移民們的天堂,遷移并不容易;正如萊利在《離開是為了留下》一書開頭提到,“移民的經歷并不容易,就是一次脫離,隔絕于文化規范最基本的要素”[4]。小說中,阿黛拉在住房、就業、醫療和法制方面遭遇諸多歧視,在英國社會一直被邊緣化。
阿黛拉到了英國就很快發現“有些白人男孩,你根本沒法兒跟他們說話。”[5]黑人難以融入白人社會。阿黛拉一直渴望在英格蘭有自己的家,費盡心思想讓家人從狹窄的公寓搬到埃爾德里奇路的房子里。但房產中介只會帶黑人顧客去看幾處破敗的、標價過高的房子。陰沉黑暗、毫無吸引力的房子雖然跟她的預期并不符合,但阿黛拉還是買下來了,并把空置的房間租出去以緩解經濟壓力。但這房子最終破損太嚴重無法居住,阿黛拉只有再次搬遷。家里的境況隨著阿黛拉中風后每況愈下。中風后遺留下的殘疾使她不可能再繼續刺繡,有些工作她達不到要求,有些僅因為她是黑人就被拒之門外了。最后她只有找了份清潔工的工作,卻也因為她的種族、年齡、性別和殘疾而備受歧視。
阿黛拉不僅在房子和就業面臨諸多困難,在醫療和法制方面也是如此。在醫院時,阿黛拉經常偷聽到有人在說她壞話,有時候還會受到白人醫生和護士的虐待,就因為她是黑人和外國人。她不得不依靠能夠像白人一樣說話的孩子來維護權利,也只有孩子們來醫院時她才能得到較好的照顧。當阿黛拉在莫士丁路被兩個白人男孩襲擊的時候,女兒卡羅爾幫助她跟警察打交道。阿黛拉知道警察都是怎么對待其他黑人的,因而有些害怕;但女兒在場又使她感到寬心,因為女兒知道怎么說他們的語言。在阿黛拉眼中,“警察就是不喜歡西印度人,盡其所能傷害他們,無論老少”[6]。盡管她一再堅持襲擊者是附近的白人男孩,警察卻堅信一定是黑人,最終阿黛拉的正當權益也沒有得到保障。
阿黛拉盡力在新世界尋求、重建自己的身份,英格蘭的冷漠和不近人情卻使得她處處受排擠。然而牙買加作為心靈家園排他地存在著,她覺得自己回不去了[7]。未婚先孕丟了工作那會兒她不想回去,只因她有自己的驕傲和尊嚴。多年后,她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牙買加,牙買加在她眼中“如此不同,如此奇怪,她看不到自己回到那里生活是什么樣子”[8],回去也是身無一物,除了在英格蘭的三十年傷痛,也沒什么值得炫耀的東西。“移民”意味著既屬于這兒又屬于那兒,既屬于此時又屬于彼時;意味著從一片土地背井離鄉而又在一片新土地上成為異鄉人的痛苦[9]。最終,阿黛拉只能孤獨地困在狹小的公寓里回顧她的大半生,悔恨犯過的錯誤,哀嘆逝去的青春。
二、阿黛拉的商品化
阿黛拉的故事是“英格蘭的西印度移民女性生活的范例”[10]。除了在房子、就業、醫療和法制方面被白人社會排擠和壓迫,作為女性的阿黛拉還被商品化、被壓迫,從她與兩個男性的關系可見一斑。
1、阿黛拉與貝雷斯福德
遇到貝雷斯福德之前,阿黛拉在金斯頓的裁縫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好幾個富太太定期找她做衣服。但當她發現自己懷了貝雷斯福德孩子的時候,她被商品化的過程就開始了。未婚先孕的阿黛拉被趕出了堂兄家里;因為名聲不好,她之前服務的顧客都不上門了。反之,貝雷斯福德的生活卻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他仍然受到尊重,仍然還有工作,還有自由。貝雷斯福德認為這一切都是阿黛拉自找的,不過他可以發發善心,繼續支持阿黛拉的生活,前提是阿黛拉要繼續滿足他的生理需求。
阿黛拉搬去與貝雷福斯德同住,所在社區住的都是窮苦女人。她們滿懷夢想來到這個國家,但卻栽在男人手里,一年又一年地生孩子。她看著她們懷孕、生病、老去,害怕變成她們中的一員。阿黛拉知道,貝雷福斯德厭惡那些邋遢、黯淡的女人;唯一能夠把她和這些雙眼無神、毫無希望的女性區分開來的不過是貝雷斯福德對她身體的興趣,因此她討好他,對他強顏歡笑。阿黛拉害怕“懷孕的圈套”,卻沮喪地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二個孩子。這次貝雷斯福德似乎很生氣,認為阿黛拉是想借此綁住他,那時阿黛拉才知道貝雷斯福德已經結婚了。她十分厭惡自己成了第三者,毅然決定脫離這段關系。
2、阿黛拉與斯坦頓
離開貝雷斯福德后,阿黛拉想過回到家鄉。此時斯坦頓出現在她生活中,跟她體面地結了婚,以前的富太太們又開始回來找她做衣服了。阿黛拉認為自己能夠再工作,好好賺錢,全靠斯坦頓。她似乎得到了想要的生活,受到尊重,還可以體面地去教堂。斯坦頓一直極為渴望有一個自己的兒子,但現實未能讓他如愿,他開始不斷談論去英格蘭賺錢。斯坦頓的變化讓她不安,但阿黛拉只能接受他的決定。阿黛拉對英格蘭、對即將到來的生活抱有如此大的期待,但斯坦頓卻沒有信守承諾,讓她失望了。
跟其他加勒比海的移民工人一樣,斯坦頓為倫敦運輸公司工作,但英格蘭剝奪了他的驕傲,他開始變得罵罵咧咧,經常家暴阿黛拉。阿黛拉中風以后情況更糟糕了,斯坦頓最終離開她和孩子們,與阿黛拉的堂妹格拉迪斯在一起了。即便如此,阿黛拉還在試圖為斯坦頓的背叛找借口:她不能因為身體欲望而責備他,男人都那樣,沒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其他女人應該收斂自己,不要誘惑男人。盡管斯坦頓變得道德敗壞、毫無責任心,阿黛拉仍然癡癡地想著他,臨死前還幻想著斯坦頓回來的場景。
阿黛拉并不是小說中唯一一個被丈夫背叛或被拋棄的女性。與阿黛拉一起工作的另一個西印度女人,對丈夫的出軌已經習以為常。當阿黛拉房子倒塌的時候,她發現一個女人在她租戶道森先生的床上,而那時他的妻子正在外面工作。阿黛拉以為他是不一樣的,但最終發現“男人!他們全都一樣”[11]。小說里也描繪了遭遇丈夫背叛的女人,對每一個經過她房子的人,聲討另一個女人是怎樣偷走她丈夫的。阿黛拉對這些女性的遭遇感同身受,卻也無可奈何。當阿黛拉發現自己的身體不過是一件交換的商品時,她毅然離開了第一個男人,卻無奈地發現她不過是在重蹈覆轍,有時甚至不得不用身體做交易以生存下來。另外,阿黛拉中風以后身體部分癱瘓,也意味著她對自己的身體失去了控制[13]。
作為第二代女性移民,阿黛拉的女兒們似乎也在重復她的錯誤,她覺得“上帝跟她對著干,把罪惡施加在孩子身上來懲罰她”[12]。與一無是處的奈杰爾在一起后,女兒德洛麗絲就成了她最大的恥辱。阿黛拉還沒從德洛麗絲的悲劇中緩過神來,另一個女兒伊娜又懷孕了。似乎她對孩子們所有的夢想都已經化作灰燼,第二代女性移民的生活也并沒有好轉。很明顯,在后殖民的男權社會中,女性遭受各種各樣的壓迫,她們被迫進入一段剝削關系中,或者被商品化,在懷孕生子等事情上都沒有自主權。
綜上所述,瓊·萊利的小說《暮色中等待》從各個角度展現了女主人公阿黛拉從家鄉牙買加到英國的生活。作為一個黑人女性移民,阿黛拉滿懷夢想來到英格蘭希望創造更好的生活。但她卻發現自己置身于種族歧視和男權社會的雙重壓迫下,希望逐漸落空。阿黛拉的痛苦經歷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牙買加的生活已屬不易,英格蘭的邊緣化又使得她難以獲得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小說最后似乎沒有任何救贖,這使得像阿黛拉一樣千千萬萬黑人移民女性的故事更悲劇,也更深刻。
參考文獻:
[9]Docker, John. 1492: The Poetics of Diaspora.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1. vii-viii.
[1][2][4][13]Ellis, David. “Wives and Workers: The Novels of Joan Riley.” Emma Parker. ed.
Contemporary British Women Writers. Cambridge: D. S. Brewer., 2004: 71, 68, 75, 72.
[7][10]Fischer, Susan Alice. “Tulsa Women Writers, Global Migration, and the City: Joan Rileys
Waiting in the Twilight and Hanan Al-Shaykhs Only in London.” 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 23.1 (2004):107-20.
Parker, Emma. ed. Contemporary British Women Writers. Cambridge: D. S. Brewer., 2004.
[3][5][6][8][11][12]Riley, Joan. Waiting in the Twilight. London: the Womens Press, 1987: 127, 1, 78,
125, 98,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