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秦
【摘 要】伍迪·艾倫在影片《賽末點》中展示了現代社會都市女性的命運,以及生存困境中的諸多問題,折射了人性的陰暗面,突顯了女性主義。本文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其女性形象;從男性的缺席,探討了造成悲劇命運的原因。
【關鍵詞】伍迪·艾倫;賽末點;女性主義;女性形象;男性缺席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35-01
一、女性形象
克羅伊在影片開頭便以善良單純,幾近完美的形象示人。影片中,克羅伊對威爾遜一見傾心。從小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她,相較諾拉,更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她幫助威爾遜步入上流社會,規劃著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如何維系家庭關系的紐帶。當察覺到婚后關系有問題時,更是先從自身尋找原因。寬容,善良,忍耐,這些都是男性理想中的標準。正如波伏娃所說:“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經濟上,沒有任何命運能決定人類女性在社會的表現形象。”①這樣的女性形象在成長的過程中已逐漸形成,塑造成男權社會需要的女性。她們不僅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也有一定的學歷和生存技能。然而,這些特質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男性的需求。男性期盼為了更好地駕馭女性,強迫女性變得完美。
諾拉作為第三者,同威爾遜一樣,企圖攀附名門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影片中是性感和誘惑的符號,可以說是男性欲望的寄托。導演從未表現諾拉的脆弱。又用克羅伊的善良來反襯諾拉的孤注一擲。甚至,諾拉可以說是這場游戲的犧牲品。女性的生存常是一種鏡式的生存:那不是一種自戀式的迷惑,也不是一悲劇式的心靈歷險,而是一種脅迫,一種擠壓,一種將女性的血肉之軀變為釘死的蝴蝶的文明暴行。②在諾拉身上也能尋找到這樣的本能。諾拉是打過一次胎的,這樣的遭遇讓她認識到這一次不能松手。“我得藏起罪惡感,繼續生活”人的脆弱就在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虛偽險惡和無止境的欲望。諾拉拒絕打掉腹中的胎兒表露了她對男權社會的抗爭,最終卻被貪戀富貴的威爾遜謀殺。諾拉對于愛情的抗爭也印證了愛情對于男女兩性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愛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種消遣,而它卻是女人生活的本身。
二、男性缺席
電影中的男性看似在和不同的女人周旋,但正是他們的缺席,導致了片中女性的悲劇。
法國心理學家拉康認為,欲望是對某種已知的可以帶來愉悅或滿足事物的渴求,它起源于對某種事物的缺乏感。③諾拉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地位的缺席對諾拉性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影響,甚至造成了諾拉心理潛在的軟弱。與克羅伊相比,諾拉更渴望有一個依靠和歸宿,尋求一種保護。波伏娃強調這類的女性通常要去尋找能象征男性優越地位的男人④。即使諾拉深知自己對男性的影響,表面上強大的她卻一味對威爾遜妥協。在二人相遇美術展覽,威爾遜一再詢問諾拉電話號碼,諾拉不得已說出自己的號碼,體現了女性對男性的絕對服從。她對威爾遜的每一次質問和逼迫,只是在“堵死的墻壁上開一面洞開的窗”⑤,只是諾拉并沒有如愿得到幸福或者保護,命喪在男人手中。雖然諾拉不經意提到了自己的父親,但是其影響卻是不可忽視。
無論是湯姆,還是威爾遜,他們都是男性社會下的縮影。他們的出現,滿足了女性的期待。他們一方面享受女性的崇拜,同時又需要女性提供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威爾遜通過婚姻獲得了豐厚的物質生活。克羅伊對威爾遜充滿了愛意,這種“女追男”的方式,同時也是導演的用意所在。一方面,表現出克羅伊心中對男性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女性意識的覺醒。克羅伊心甘情愿地付出,事事迎合,讓男性地位顯得渺小。值得一提的是,克羅伊一直想擁有和威爾遜的孩子。她相信有了孩子,可以讓家庭更加完整。讓人心酸。湯姆和諾拉的交往,更讓人唏噓。無論湯姆愛她或者玩弄她,諾拉都沒有選擇的余地。諾拉的命運,掌握在男性的手中,卻缺少一個有擔當的男性角色。
由于男性的缺席,讓女性意識漸漸蘇醒。但依然無法擺脫男性主宰。他們的悲劇命運也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威脅。影片中的女性都深陷泥淖,威爾遜的夢境仿佛是女性對男性社會的拷問。
三、結語
在男權社會中,女人不能為自己的生存做出辯護,不能通過自己的自由創造活動來證明自身,她需要給男人做妻子與家庭主婦,為孩子做母親,才能獲得社會的承認與尊重,得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證明。所以女人只能作為為男人的存在,作為“絕對他者”存在。⑥導演展示了一個渴望婚姻改變命運的女性;一個擁有婚姻卻不幸福的女性。或許也是想表達女性的地位無法通過婚姻來改變。這是真實生活里女性生存的現狀,依然承擔著男性附庸品的角色。
注釋:
①④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住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309,727.
②⑤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9,230.
③揚-艾森德拉思.性別與欲望[M].楊廣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7,96.
⑥屈明珍.波伏娃女性主義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18.
參考文獻:
[1]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住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2]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