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薇 梁川
【摘 要】啟發式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性思維。在聲樂的氣息訓練、吐字咬詞訓練和情感表達訓練中都可以用到啟發式教學法。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法;聲樂教學;傳統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19-01
在傳統聲樂教學法中,教師主要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的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被激發出來,教學效果并不好,而啟發式教學法則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主,使學生在和教師的互動過程中學習和掌握聲樂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啟發式教學法概述
啟發式教學法起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對“不憤不啟、不排不發”的論述,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把啟發學生思考作為最主要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啟發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雖然啟發式教學法歷史悠久,效果顯著,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科的教學中,但正由于它的普遍性,所以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啟發式教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應該是所有教師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傳統的聲樂教學法,往往采用的是教師先講解示范演唱,然后學生模仿,在學生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進行指導和糾正。這種教學法是非常枯燥的,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和學習。而啟發式教學法則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著學生讓其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地探索新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聲樂是比較抽象的,比如鋼琴,學生要在演奏中展現出樂曲表現的主題和內容,首先自己要從鋼琴曲目中體驗到這種內容和情感,才有可能表現和發揮出來。而在啟發式教學法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啟發和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樂曲表現的畫面,這樣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不僅讓學生很容易地抓住學習的要點,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容易激發起學生靈感的火花,生發出創造的源泉。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性思維。和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方式不同,啟發式教學法強調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回答的互動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可以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日后的工作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益處的。
三、啟發式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氣息訓練。古人說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強調了氣息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如何調整氣息,如果抽象地講理論,學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師可以采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想象在自己由于工作忙忘了自己的生日,下班回家突然發現桌上有一束鮮花,這時你一定會湊過去張大嘴巴和鼻子,用力地聞著花香,這個時候你已經把聞花香的鼻子的深吸氣和嘴巴的深吸氣結合起來了,這就是歌唱時用到的氣息調節方法,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通過聯想,甚至之后的實踐中會很容易地掌握這種方法。
(二)吐字咬詞訓練。在歌唱中,對于吐字咬詞和發音都有嚴格的要求,在訓練時采用啟發式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在學習歌劇《小二黑結婚》的演唱中,對于“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這一段,我沒有像傳統的教學一樣,直接告訴學生要使聲音清澈、明亮、柔美,以及如何發聲,而是引導學生分析小琴這個人物的形象,了解此時小琴等候二黑哥的心情,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怎么吐字咬詞才能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這種引導式的方式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情感表達訓練。在演唱時,演唱者需要向聽眾展示作品中包含著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因為學生的閱歷一般比較淺,所以很難對作品有深刻的認識,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創作者的背景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比如歌劇《江姐》中有一個片段“繡紅旗”很經典,但是學生在演唱中很難唱出江姐當時內心的復雜感情,這是因為學生無法深刻理解江姐等革命志士“把牢底坐穿”的信念,所以教師應該以講述歷史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引起共鳴,從而把這種情感帶到演唱中去。
四、結論
和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法相比,聲樂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效地掌握聲音、氣息和咬字吐詞方面的技巧,提高學生的聲樂表演水平,有利于推動音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子正.歌唱長河——從達芙妮到圖蘭朵[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王靜.啟發式教學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4,(19):37.
[3]王濤.淺談啟發式教學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5,(0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