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浩
【摘要】本文從資源環境審計的含義及其基本理論基礎出發,分析作為新型實用類審計的資源環境審計在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去的的實際性成果,同時也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概括,為后來研究的學者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關鍵詞】資源環境審計 實際成果 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呈現飛速增長態勢,這飛速發展無疑是建立在資源的過度開采、消耗,生活環境的污染基礎之上。“霧霾”、“PM2.5”、“碳排放”等與環境污染相關的新詞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根據我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8806.30億元,而2008年我國該項投入僅為4937.03億元,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在環境治理上的投資增加了78%。顯然,經濟不合常態的迅猛發展與資源環境已然成為幾近對立的兩個方面,由此,加強資源環境審計勢在必行。
一、資源環境審計內涵及理論基礎
(一)資源環境審計內涵
資源環境審計是審計機關,審計部門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以披露有關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資源環境狀況及環境經濟責任鑒證為目的,對有關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環境管理系統相關的經濟業務活動所披露的信息進行真實性、合法性的審計監督工作。
(二)資源環境審計理論基礎
1.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前社會需要,同時又不削減或犧牲子孫后代需要的發展。區別于其他發展觀的是,可持續發展是涉及“自然—社會—經濟”多方面協調發展,不以破環自然生態為手段以求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有機結合,即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前提下,避免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追求經濟社會穩步發展。若要對當前社會中的生產部門在生產過程中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就需要政府部門采取一定措施,資源環境審計就是其中之一。
2.環境資源價值理論。環境自然資源其本身具有生態性價值和消費性價值雙重性質。環境資源價值理論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價值的基礎上提出的,指的是生態環境在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什么作用、具有怎樣的意義。作為當今社會主要生產材料的自然資源本身是有限的,近年來更是由于過度開采逐漸呈現空心化現象,甚至有些地區開始出現資源枯竭現象,生態壞境惡劣,如甘肅白銀由于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等生態問題,這些環境問題的產生正是由于生產工業大肆發展所導致的,但最終也制約了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熟。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拓展其使用用途,使有限的資源環境發揮最大的價值。
3.公共受托環境責任。受托責任關系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呈現出各時代不同的特征。受托環境責任正是受托責任關系時代發展的新產物,同時也是資源環境審計的產生基礎。企業既是自然資源環境的消耗者同時也是環境的破壞者,因此,政府對企業的監督考核,不再局限于經濟業績,環境業績也已成為重要內容。為避免資源環境破壞浪費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公共資源使用問題,公共部門主動承擔起了保護環境的責任,我們稱之為公共受托環境責任。
二、我國資源環境審計現狀
(一)我國資源環境審計目前取得的成果
1998年審計署正式成立資源環境審計司標志著我國正式出現資源環境審計。與其他對財務收支,經濟效益的審計相比,發展時間較短,發展也相對緩慢。可以說,目前我國的資源環境審計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而在這不到2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在資源環境審計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1.資源方面。通過對土地、林業、礦產、水等重要資源的審計,揭示了某些地方在開采利用過程中出現的資源開采無度,保護制度過于松懈,違法違規的嚴重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引起國家有關部門重視,推動相關檢疫局錯的推行,促進了資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對資源的保護利用。
2.環境方面。通過對重點流域(海域)水環境、空氣等生態環境的審計,暴露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以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為代價的嚴重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環保工作開展,促進生態環境重點工程建設。
(二)當前資源環境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環境審計方面人才的匱乏。資源環境審計是近幾年來興起的新型審計,我國審計署雖已設立資源環境審計司,但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由于自然資源環境有限、稀缺的特點,造就資源環境審計的特殊性,這就要求從事資源環境審計的人員既要掌握傳統財務、審計方法,又要具備環保、自然資源有關的專業知識。受制于傳統審計方法、思想模式的審計人員則只能求助外部相關專家的幫助,給審計造成造成極大的不便甚至困難。
2.審計重點集中于資源環境資金的應用,忽略其他審計項目。我國對于資源環境的審計內容仍以資源環境專項資金為主,這使得資源環境審計受到一定的思想、范圍的限制。審計人員將審計重點放在資金上,這也就造成審計人員可能忽視其他審計項目,導致審計失效的結果。除了對資源環境專項資金運用情況的審計,對政府環境項目效益的審計、對計劃推行的環境政策和環保項目的評估,對已實施的資源環境保護行動的數據進行審核等也應作為資源環境審計的重點。
3.現行資源環境審計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缺乏充分審計依據。我國現已初步形成包括憲法、相關細節性法律以及相應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所構成的保障資源環境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僅在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資源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審計機關開展資源環境審計提供了參考依據。但同時,我國專門性資源環境審計法律法規極少,甚至可以說是空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及由審計署制定的《中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等審計法規中尚未涉及資源環境審計有關內容和具體實施辦法等,致使審計人員在資源環境審計過程中可能因缺少審計依據,無法獲取充分有效的審計證據,阻礙資源環境審計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進行。
三、結束語
總之,社會經濟發展與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已經出現激烈的矛盾,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資源環境審計,建立有效的資源環境審計機制,是維護資源生態環境和諧,破解當前經濟與環境矛盾的重要手段。正視我國在資源環境審計方面的不足,有效實施資源環境審計,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榮.淺談如何破解當前我國資源環境審計的困局[J].財經界(學術版),2015.
[2]劉洪海.資源環境審計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動因[J].商業經濟研究,2016.
[3]崔君平,魯梅.基于自然資源與環境價值理論的綠色會計研究[J].中國商論,2015.
[4]蔣成飛,劉鶴飛,王坤.對資源環境審計現狀與發展的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2016.
[5]鄧松濤.探析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及對策[J].時代金融,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