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
【摘要】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人才理念開始發生了轉變,海外人才工作也伴隨著人才工作思維的轉變迅速轉變。從長遠發展來看,目前的國際人才引進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國際人才管理和服務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海外人才 人才管理 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以更大力度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我們熱誠歡迎更多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2014年5月22日,習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外國專家座談會時又進一步指出,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伴隨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我國人才工作高度重視的理念和精神,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海外人才政策措施也相繼出臺。2013年7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增設了“人才簽證”類別,用于發給國家需要的外國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2015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于2016年2月由中辦、國辦印發,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有效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政策”等措施。這一系列關于外籍人才的頂層制度設計和創新,不僅彰顯了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海外人才工作的重視,更顯示出我國海外人才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各類海外人才回流速度不斷加快,來華留學的外籍青年人才穩定增長
隨著“千人計劃”“外國專家千人計劃”以及“綠卡”、居留、簽證以及出入境制度等試點改革的推進,我國海外人才回流的速度不斷加快。截至2017年3月,我國通過“千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6074人,其中創業人才811人。此外,以留學人員為代表的“海歸潮”現象明顯加速。十八大以來,我國海外留學人員回國人數不斷增加。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及教育部公布最新數據,其中2016年回國人數達43.25萬人,比2012年增加58.48%。2012—2016年累計回國的留學人員達到155.88萬人,是1978年—2011年三十多年的1.43倍。可以說,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出國留學規模穩步擴大的同時,留學回國人數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習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歐美同學會要“努力成為留學報國的人才庫、建言獻策的智囊團、開展民間外交的生力軍”,為歐美同學會和留學人員組織建設賦予新的定位。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建設的意見》,強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應當建立留學人員組織”,并重申歐美同學會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工作發展也十分迅速。2014年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統籌謀劃出國留學來華留學”,這是我國最高領導人首次提出“來華留學與出國留學并重”的工作理念。與此同時,我國的來華留學政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4年為進一步推動來華留學事業發展,教育部、財政部等進一步完善了我國來華留學生的政府獎學金(以下簡稱獎學金)資助體系。與以前相比,新的分類標準不僅大大提高了獎學金的額度、完善了外國來華留學生的醫療保險等制度,而且更加科學,操作更為便捷。在中央的重視和各項政策的積極推動下,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和質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6年共有來自205個國家和地區的442773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華學習,比上年同期增加45138人,增長比例為11.35%。同時來華留學生質量也明顯提升,以漢語學習為主的格局逐漸打破,學科分布更加合理。另外,政府鼓勵和支持高校與國家大型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培養,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撐。注重高端人才培養,設立“卓越獎學金項目”,培養發展中國家青年精英和未來領導者。
海外人才政策國際化、市場化趨勢明顯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要“規范和放寬技術型人才取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條件,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又一次對我國外籍人才的管理辦法進行優化升級,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有效的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政策,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法規,優化申請條件,簡化工作流程,落實資格待遇,加強日常管理,形成更為科學合理、開放務實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服務工作格局。2017年4月1日起,我國開始對來華工作的外國人統一實施《外國人工作許可通知》和《外國人工作許可證》,不再發放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和外國人就業許可。對于外籍青年人才,我國在政策制度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針對來華留學生中的優秀畢業生,2017年1月,國家三部委下發通知,允許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且畢業一年以內的外國留學生和境外高校外籍畢業生申辦外國人就業許可證和外國人就業證。
2016年2月,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明確指出“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永久居留申請標準”。根據市場需求、國家需要、市場主體認可的外籍人才評價體系開始逐漸建立起來。在此之前,上海先行先試,于2015年7月發布了《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取消了就業單位類別和職務級別限制,放寬居住時限要求,出臺了年薪達到60萬即可認定為外籍人才、外國人才簽證落地簽、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留下就業和創業、制定“職業清單”制度等創新性舉措,大幅降低了外國人才來華創新創業的壁壘。2016年3月,公安部出臺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北京新政20條”,明確提出根據實際需求,取消在京就業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對單位類別和職務級別的限制,放寬居住時限要求。此后,福建、廣東等地的“人才新政”也紛紛出臺,為當地的創新發展注入活力。人才制度環境愈加寬松,向著市場化邁進。從中央文件的出臺到上海、北京等地政策的實施落地,可以明顯體現出,我國吸引海外人才工作的市場化改革加速。
總的來看,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海外人才引進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豐碩的成果,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目前國際人才引進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國際人才管理和服務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快設立移民局,優化人才引進與移民管理服務;二是進一步放寬外籍人才在華工作和居留許可的限制,簡化辦理手續;三是建立并完善外籍人才移民入籍的相關渠道;四是放寬對外籍學生在華工作和實習的學歷限制;五是探索建立華裔卡制度和華僑身份證制度;六是建立與國際銜接的外籍人才社會保障體系;七是制定移民法,完善移民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八是采取柔性措施促進國際人才環流;九是建立國際科技合作機制,促進國際人才共享及國際人才培養;十是繼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引才軟環境。
(作者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國務院參事)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使留學人員回國有用武之地 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新華網,2013年10月21日。
責編/宋睿宸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