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勇+張海霞
摘要: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在物理教學中積極進行德育滲透,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幾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物理教學 德育滲透 方法
一、滲透愛國主義思想
物理教學涉及到科學成就、自然環境、能源分布、建設新貌等多方面的內容,挖掘和利用這些內容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產生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一是介紹我國古代科學家的發明實例。在物理史上,我國科學家對于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例如,在學習“力學”等內容時,可介紹一下古代科學家沈括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在學習“光學”等內容時,可向學生介紹一下公元前四世紀的《墨經》中就記載了關于小孔成像及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成像的事實;在《天工開物》這一著作中,就記載了杠桿原理、磁偏角、指南針以及大氣壓等很多物理知識,以此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對物理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是介紹我國現代科學家的愛國主義實例。由于歷史方面的種種原因,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其它國家存在著一些差距,但旅居海外的科學家卻仍然懷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例如錢學森,為了回國,被監禁在孤島上長達五年。在一切書籍都被沒收的情況下,把資料強記在腦子里,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我國的原子物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教學時,結合學習內容適量插入,有利于學生激發努力學習的熱情,增強對祖國前途命運的責任感。
三是密切聯系實際。目前,祖國的變化日新月異,在這些變化中,處處體現著物理知識的應用。因此,在教學中密切聯系實際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學生樹立長大后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例如,在教學“速度、加速度”等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高鐵的相關視頻,了解京滬高鐵是全世界最快的高鐵;在教學“力的相互作用”時,可以讓學生觀看神舟六號飛船的發射錄像。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這是利用運載火箭產生的巨大推力使飛船在很短時間里獲得一個高速度而沖出大氣層的原理,是力產生的效果,又能讓學生感到自豪,激起學生的愛國精神。
二、滲透探究和發現精神
物理學是一門探究和發現的學科,只有善于發現,勇于探究,才能發現未知世界中的奧秘。因此,在教學中,當教材中出現科學家的名字或事跡時,可適當擴展,滲透探究和發現精神。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勇于探究和發現的實例很多。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可介紹牛頓的故事;在學習“歐姆定律”時,可介紹歐姆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通過大量的探究實驗,終于發現電流與電壓、電阻的定量關系;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可介紹法拉第經過十年多的探索實驗,才發現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確立了電磁感應定律的故事;在學習“現代順風耳”一節時,可介紹被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等兩千余發明而成為“發明大王”的故事;在學習“汽化和液化”等內容時,可介紹英國物理學家瓦特利用水沸騰時產生的蒸汽對外做功的原理制成蒸汽機的故事等。
三、滲透科學嚴謹的觀念與合作精神
物理需要實驗,一方面,實驗中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都需要認真地對待,這就需要具有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因此,通過實驗教學,有利于滲透科學嚴謹的觀念,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
另一方面,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自主實驗,都是建立在對物理實驗現象的分析與總結基礎上的,需要對實驗的結論進行交流與探討,都離不學生的積極參與。因而有利于滲透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在進行“自行車上的力學”探究時,同學們有的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有的進行實地調查,有的負責匯總數據和繪畫圖紙。通過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最后將自行車中包含的物理知識全部挖掘了出來。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而且提高了應用能力。
四、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
學習物理知識,目的是應用于生活,服務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與能源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滲透,加強對學生進行環保培育。例如,在學習“大氣”等內容時,可向學生介紹全球面臨著大氣破壞嚴重、臭氧空洞不斷變大、氣溫升高等問題;在學習“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時,可講解亂砍、亂、亂挖等現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在教學“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時,可結合實際,向學生介紹噪聲污染、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產生的后果等,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很大的潛力,只要善于挖掘和積極利用教材中隱藏的德育內容,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就一定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物理課程改革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