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歡
摘 要 辦公室秘書工作,是現代公司人員分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負責企業管理者日常事務安排,企業內部各部分工作開展的合理對接,是實現企業內部各部門工作能夠靈活運行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角色理論角度,對辦公室秘書工作進行解析。
關鍵詞 角色理論 辦公室秘書工作 應用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1
企業實現經濟收益穩定,經營結構完善,不僅需要領導者具有睿智的管理思想作指導,同時也要做好企業內部人員的綜合分配,辦公室秘書是企業工作開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連接管理者與各部門工作協調性的相互作用,發揮辦公室秘書的阿角色作用,合理有序的開展辦公室秘書工作。
一、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是指社會關系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角色理論只要從人的行為對社會工作開展的影響方面,角色理論認為人作為社會發展額主要產物,在實現身價值的過程中,會為社會發展創造一些列價值,因此,角色理論并不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人的屬性分析,更注重對人在不同社會角色中創造的價值進行研究。角色理論分析主要包括角色選擇,角色分析以及角色沖突三方面,例如:應用角色理論對辦公室秘書工作進行分析,不僅要結合辦公室秘書的職務,提升自身素質,同樣也要處理好辦公室秘書的角色沖突,既要完成本身職責,同時也要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系。角色理論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更廣闊的理論工作視角,合理處理好人際關系與工作職責之間的關系,對合理協調處理好工作帶來了有力的參考。
二、角色理論在辦公室秘書工作中的應用
(一)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性提升
辦公室秘書工作主要負責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日常事務安排;公司公文收、發,簽報起草、流轉、跟蹤督辦;公司印章管理等工作,辦公室秘書工作與企業各個方面之間都具有密切的聯系,基于角色理論進行分析,人在不同的狀態中,自身的文化素養不同,所創造的價值也不同,為了充分發揮辦公室秘書在企業內部管理中上傳下達的作用,辦公室秘書首要就是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一方面,辦公室秘書要保障具有清晰的思路,辦公室秘書工作的開展與公司的多方面相關聯,良好的做事思維可以提高辦公室秘書的做事效率,為企業管理者與員工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思維保障;另一方面,辦公室秘書的自我提升,在辦公室秘書必須保障自身文化素養較高,包括經濟管理,企業文化分析,心理學,法律等等方面,這樣才可以實現對工作中遇到的多種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做好秘書管理工作。例如:辦公室秘書可以在休息時間通過手機客戶端或者去圖書館等途徑,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論,也要做好對自身工作經驗的積累,逐步實現辦公室秘書綜合素養的全面性提升。
(二)多樣性能力的培養
辦公室秘書工作的順利實施,也需要辦公室秘書具有多樣性能力。由于辦公室秘書負責公司公文收、發,簽報起草、流轉、跟蹤督辦工作,辦公室秘書的首要能力是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辦公室秘書不僅可以及時做好領導會議要點記錄,同時也要善于將這些要點轉換為具有一定價值的語言文字,為管理者和員工工作參考依據;其次,辦公室秘書是企業內部上傳下達命令的過度者,辦公室秘書應當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例如:辦公室秘書通常對公司公文收、發,各部門文件執行監督,辦公室秘書工作只有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才可以清晰的將管理者的意見進行傳達,同時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人際關系,實現企業內部工作可以合理有效的開展。
(三)良好的心理應對能力
辦公室秘書工作中包括對經理,副經理的日常工作安排,開展工作中,經常會出現突發情況,作為辦公室秘書,應當具有良好的心理應對能力,避免遇到突發情況慌忙做出決定,對企業工作的開展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一般而言,辦公室秘書遇到突發情況時,一般采取緊急事件優先處理性原則。依據角色理論進行分析,辦公室秘書良好的心理應對能力,可以提升辦公室秘書工作開展的邏輯性,進一步發揮辦公室秘書在企業工作開展中的價值,也是實現辦公室秘書工作可以合理有序實施的主要內在保障。
(四)做好角色間的轉換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處于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辦公室秘書工作開展,在企業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時辦公室秘書也是企業員工的一員。做好辦公室秘書工作,要做好辦公室秘書在公司內部角色之間的沖突轉換,例如:辦公室秘書在進行日常工作中,要堅持工作優先,科學、認真的對待工作,同時也要協調好與員工、經理、副經理之間的關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結語
辦公室秘書工作是企業內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角色理論對辦公室秘書的工作開展進行分析,是提升自我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結合角色理論的概述,分析辦公室秘書工作進一步優化發展,為現代企業內部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曉婷,楊葉.角色理論在辦公室秘書工作中的應用[J].管理觀察,2015(02):179-180.
[2] 王大龍.角色理論在辦公室秘書工作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4(0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