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國
留白,一段有價值的教育時光
嚴建國
教學是一門藝術。在濃郁的學習情境下,適度留白,我們就能夠虛中求實、以無勝有。
留白托爾曼實驗心理操作寬松完整責任
國畫的留白藝術手法營造了畫中有畫、畫外有畫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也能給鑒賞者帶來多層次的豐富而愉悅的體驗。同樣,教育教學中的留白藝術也是一種符合學生認知心理,對知識建構有著重要意義的教育手段。
托爾曼,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他對學習心理研究有比較大的貢獻,提出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量。1930年,托爾曼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白鼠學習迷津過程中食物對學習的作用。將白鼠分為三組:甲組不給食物(無食物獎勵組),乙組每天給食物(有食物獎勵組),甲、乙均為控制組。丙組為實驗組,開頭10天不給食物,第11天才開始給食物獎勵。實驗結果:乙組有食物獎勵,逐漸減少錯誤次數比甲組快,但實驗組丙組自給食物獎勵后,其錯誤次數下降比乙組更快。(如下圖所示)
實驗結論:丙組在開頭10天的練習中雖沒有給其食物,但在每次練習中同樣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認知地圖,不過未表現在外部行為中而已。
托爾曼把這種現象稱為潛伏學習,指未表現在外顯行為上的學習,亦即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步都在學習,只是某一階段其學習效果并未明確顯示,其學習活動處于潛伏狀態。潛伏學習實驗證明,外在的強化并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
說得直白一些,這個實驗在教育上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一個學生置身于一個學習的環境中,即使沒有老師的引導和強化,學生也會進行學習,且更有可能進行一種深度的建構性學習。

有一部分優秀學生,他們具有一種“快速認知飛躍”的能力,能夠在老師的講授和示范中,迅速把握知識的特質,建構知識的體系,輔以少量的練習,形成綜合而有效的能力。這種現象足以讓我們產生這樣一些錯誤的假定:知識是共性的、客觀的,可以在人際間直接傳播;學生是能夠被直接教會的,不需要特別的、個人化的努力。事實上,我們面對的是經歷和能力存在差異、擁有各種各樣矛盾觀點、知識掌握形態千奇百怪的學生,應該給他們提供較多的留白的機會,使他們獨立學習知識,并在較高的水平上,與班級中的其他學生達成共識,這樣大家可以更協調地進步。在班級授課制下,要取得好的效果,講授和留白的比例很關鍵,這顯然也與學習任務的復雜性有關系。
具體而言,學習過程中,個人需要完成哪些具體的心理操作呢?
第一,問題的表征。這是指知識或信息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和記載的方式。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可以是具體形象的,也可以是語詞的或要領的,但總歸是個人化的,別人無法替代的學習過程。第二,識別一個概念內各種元素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每個人的基礎不同,需要解決的謬誤也有區別,需要作出個人化的努力。第三,判斷一個結論的充分性。學生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將一個問題與之前遇到的問題進行對比,需要論證自身各種各樣的想法和觀點,理清所有的影響因素,思考答案的唯一性,從而判斷一個結論的充分性。第四,在部分、整體之間循環往復。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整體有大致的了解,繼而分析研究其各個部分,并在這個基礎上綜合地、具體地認識整體。學習的過程,就是在部分與整體之間多次往復思考。對不同的學生而言,這一過程發生的時序不同,難以同步完成。第五,對學習內容做出個人的價值判斷。
瑞伯雷斯說:“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每個人的學習過程有著各自的復雜性,另外,我們想表達的遠比我們能夠表達的要多得多。留白則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學習情境中,完成各自的學習活動,并在更高的水平上形成共同的認識,因而是教育中一段有價值的時光。
現實中,教師用所有的知識細節填充了學生所有的學習時間,我們把最多的教育錯當成了最好的教育。《七堂極簡物理課》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的作品,該書用詩一般簡潔優美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20世紀以來現代物理學的偉大理論發現。書中開篇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曾度過一年無所事事的時光。很可惜,現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經常會忘記這樣一個道理:一個沒有‘浪費’過時間的人終將一事無成。”同樣,課堂的留白和等待,不是無意義的時間浪費,而是學生批判、綜合、建構等深度學習的時光。
一切思考都是建立在時間基礎上的。科學家克萊因曾極力提倡:留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他獲得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解決,一種方法的掌握,而是一個人從整體意義上對科學活動的領悟。課堂的45分鐘需要合理的規劃,在不斷推進知識學習的進程中,要留足學習理解的時間、更正錯誤的時間、整合知識的時間、表達的時間。要把這些學生學習的時間融合在教師主導的學習進程之下,張弛有度,給予學生充分考察自己心中的想法,把新知識組織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個人化的理解和編碼等諸如此類的積極體驗的機會。教師要在學習速度和學習的徹底性之間做出合理的安排,為學生留足自主思考、建構的時間,而不是在提問之后就急著讓學生發言,雖然一些優秀的孩子回答得上來,形式上完成了教學,但更多的學生卻留下了困惑和混亂。
世人皆認可斷臂的維納斯很美,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外界殘缺的時候,人類的知覺會進行合理的想象,使之在想象中完整起來。教學中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無限,既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也有現實的可行性。教學內容上的留白,帶來的是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完善、延伸。在教授新概念時,教師會急于給出定義,反復應用,而缺乏懸疑,缺乏等待;在處理重難點內容時,教師也習慣于講清講透,講到學生沒有問題,而缺乏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方向、深入探究的過程;在學生發言的時候,教師急于做出對錯評價,急于宣布唯一的正確答案;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習慣于簡單重復呈現一些重點知識,而不去詢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我們需要認識到,只有在這些環節中適當留白,才會有自然靈動的課堂,才會有深度建構的學習。
另外,在留白處,我們自然地把學習的責任交給了學生,這是教學留白一個明顯的優勢。一節課從頭到尾由老師講授,一部分學生會成為被動的聽眾,對學習的內容和要求都沒有自己的責任。但在留白的地方,學生自然接過了學習的責任,負責這一段時間里學習的質量,在個人需要負責的地方,學生的個人意識、使命感都有了提升。
(作者為江蘇省無錫市洛社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