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越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挖掘孩子們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進行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東西,貼近孩子們的生活,這樣就不難做到孩子們愿學、樂學數學知識了。
關鍵詞:數學 實踐能力 生活實際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數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生活又時時處處運用著數學。要想讓小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我們教師教授數學的時候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結合孩子們自己所熟悉的常識,有目的地挖掘孩子們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進行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東西,貼近孩子們的生活,這樣就不難做到孩子們愿學、樂學數學知識了。
第一,教師要善于尋找恰當的生活場景與數學情境進行有效結合,引導小學生全身心進入數學天地。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作有心人,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
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在學習《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1)每盤放3個,9÷3=3(盤);(2)每盤放9個,9÷9=1(盤);(3)每盤放2個,9÷2=4(盤),余1個;(4)每盤放4個,9÷4=2(盤)余1個;(5)每盤放5個,9÷5=1(盤)余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這時候我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第二,教師要善于利用孩子們身邊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來解決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數學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現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的,就是強調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我在講授完兩位數乘法這個知識點后,給學生設計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假設我們學校組織師生去公園參觀。學校老師有46人,小朋友320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20元,學生每人10元,團體40人以上每人15人。請同學們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1.全買團體票:(46+320)×15=5490元
2.不買團體票:46×20+320×10=4120元
3.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46×15+320×10=3890元
教師引導學生做出計算結果后,通過不同的方案的比較,可以舍去第一個,因為學生已經是半價了,不用這樣購買了,通過分析,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理財的意識。
第三,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常識,使之“數學化” ,從而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培養小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應該是在師生對話中形成,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重組,在共享中增長。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常常特別設記課堂超市,把一切數學知識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有一節課,我先出示了文具價目表:籃球100元/個,排球75元/個,然后我提出一個數學問題,“買5個排球和5個籃球共要多少錢?”這樣的數學問題我引導學生盡量尋找多種解決方法。通過課堂超市形式,使我們的數學走進了生活,使我們的孩子們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維開放性,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數學興趣,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